藍藍的天空,碧綠的河水,青翠的楊樹林……初夏的拒馬河景美如畫。
中國水電十五局承建的南水北調中線北拒馬河暗渠北支應急搶險加固工程就坐落在此山水之間,這里不僅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色,還有著一群來自大江南北的水電建設者。
北拒馬河暗渠北支應急搶險加固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北京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效益,工程建成后將擔負著為首都供水的神圣使命。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電建人,從來到這里的那一刻起,便將“安全生產,生命至上”這一理念根植于心,落實于行,在現場生產中將安全管理與生態環境保護落實落地,推動項目平安順利向前建設,守護一方碧水藍天,在碧綠的拒馬河畔詮釋著央企鐵軍擔當。
科技興安,筑牢安全屏障
“模袋混凝土?好新奇的東西啊。”當采風團隊還在對工地這個“黑科技”驚嘆不已時,項目總工程師余東已對模袋混凝土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模袋可以理解為一種柔性模板,由兩層高強度尼龍織物制成的大面積連續袋狀材料,模袋上下兩層之間用一定長度的尼龍繩拉接,用以控制填充時的厚度,袋內填充混凝土或水泥砂漿,凝固后形成整體混凝土板,也就是模袋混凝土,模袋混凝土適用于護坡和水利工程應急搶險加固,具有環保節能、強度高、耐久性強、節約傳統模板使用量、施工速度快等特點……”
好鋼用在好刃上,模袋混凝土在尋常建筑工地較為少見,將這種“黑科技”運用到南水北調應急搶險加固工程上,就是用對了地方。
模袋混凝土作為水利工程應急搶險加固的香餑餑,固然有諸多優點,然而,根據工程實際情況,模袋混凝土有90%均為水下作業,安全風險較高,又該如何筑牢這道安全屏障呢?
方案先行,過程監督。這是保障安全作業的不二法寶。在模袋混凝土施工作業前,項目部編制了專項施工方案和安全專項措施,確保施工過程有章可依、有跡可循。施工過程中,安全管理人員全過程監督,救援設備配備到位,確保模袋混凝土施工安全。
拒馬河畔,現場負責人、作業組組長、潛水員、潛水電話員、掌管潛水膠管人員、信繩員、現場安全員等已就位,在經過安全交底后,一場水下作業的“硬戰”即將拉開序幕……
“潛水員下潛前先檢查潛水裝備和器材是否完好有效,氧氣攜帶量是否足夠,時刻通過視頻監控和對講系統與水上人員保持聯系,信繩員檢查信號繩是否拴牢,潛水電話是否能夠接通、潛水膠管是否漏氣……”模袋混凝土作業現場負責人李乾坤不遺不漏地告知現場人員潛水作業需注意的安全事項。
截止目前,項目已安全完成189幅,15889立方米水下模袋混凝土施工,真正做到將科技興安落實落地。
多管齊下,織密安全網絡
“你好,這是安全交底卡,請接收。”在普通工地,人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通常是發煙。而在這里,工人們卻摒棄了這一陋習,見面打招呼都是傳遞安全交底卡,以日常細小的行動將安全生產觀念植入腦中。
“小王,你今天在工地沒有玩手機刷抖音吧?”見到迎面而來的楔形混凝土作業面技術員小王,同事打趣道。
“呃,我就玩了一會手機,你咋知道的,一定是有人告訴你的。”小王納悶道。
“還真不是。”見到小王疑惑不解,同事指了指不遠處的攝像頭。
施工現場布置了如鷹眼一般的攝像頭,時刻監控著工地各處動態。在監控室就能看到工地現場的一舉一動。有了高清攝像頭“神器”加持,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受施工場地限制,項目部通勤車輛和工程車輛共用一條道路。因此,在施工現場道路拐角和存在視野盲區的地方,不僅設置了防撞墩和水馬,還設置了多處凸面鏡,確保道路交通安全。
在拒馬河畔,一個接一個的橙色救生圈被固定在臨水護欄上,與碧綠的河水形成了強烈對比,從岸上遠遠地就能看見,正是有了它們,工人們臨水作業才更放心。
“老張,你穿救生衣沒有把繩子系上,這可不行”。一次臨水作業時,模袋混凝土作業班組負責人封頂軍發現了情況。
“這邊上都有護欄,放心,掉不到水里面去。”工人解釋道。
“臨水作業要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怎能存在僥幸心理呢?趕緊將繩系好,否則不得進行作業!”封頂軍呵斥道。
嚴密的措施,嚴厲的管理,安全管理才不會出現漏洞,在一次又一次的安全教育之下,項目部已將安全生產觀念充分灌輸到作業班組之中。
“天天去工地但沒被曬黑,怎么做到的?”“我上夜班。”令人忍俊不禁的對話也道出了了項目的繁忙程度。24小時連軸施工成了搶抓進度的保障。一到晚上,現場照明燈具便會“火力全開”,燈火通明,仿佛如白晝。璀璨的燈火,照耀著現場每一個作業面,給工人們夜間安全作業提供了條件。
在夜里,除了照明燈具,還能見到藍色和綠色的彩色燈帶穿過工地。原來,為了保護從施工現場穿過的國防光纜,在光纜上纏繞了燈帶進行警示。通過燈帶,就能知道國防光纜的走向,從而提醒工程車輛避開,保障國防光纜安全。
無所不在的安全宣傳標語和安全警示標牌,也充分渲染了現場安全生產氛圍。
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在點滴中,安全網絡越織越密。
減污治霾,守護碧水藍天
北京,作為我國首都和北方城市,受地理環境和氣候原因影響,春季揚塵頻發,霧霾天氣嚴重,北拒馬河項目地處北京市房山區,又該如何為守護我國首都一方碧水藍天而努力呢?
減霧治霾,勢在必行,項目部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在現場人員臨時休息房的屋頂,我們見到了一臺風速檢測儀,上面顯示了風速和風級,不僅如此,風向指示標還隨風擺動,告訴了大家當前的風向。傳統的風速檢測儀顯示風速風級已經夠用,為什么還要風向呢?原來,工地現場涉及土方作業,當風向指示標指向作業面和生活營地時,項目部將第一時間停止施工。在揚塵監測系統的加持下,項目部密切關注揚塵數據,選擇在合適天氣進行土方作業,避免揚塵污染,保障生態環保,推進綠色工地建設,保護大家身心健康。
“今天已經是第三趟灑水了,現場太陽大,灑水次數自然得增加,不得不說,這霧炮機還挺好用的。配合灑水車使用后,工人沒再也沒說路面泥濘了。”灑水車司機孫云龍自豪地說道。
以往灑水車灑水時,往往會將土路灑得濕滑泥濘,很難把握一個度。該怎么解決呢?答案并沒有那么復雜,在灑水出口處接上霧炮機就好了,將水以水霧的形式噴出,完美地解決了灑水后地面濕滑泥濘的窘境。而且,霧炮機比灑水車直接灑水更節水。陽光照射下,噴灑的水霧形成了一道絢麗的彩虹,深吸一口,盡是新鮮空氣。
在施工現場邊界處,統一設置了2.5米高的圍擋,有效阻止了現場作業時的塵土向施工區域外擴散,同時減少外界干擾,阻斷噪音傳播,也起到了安全防護作用。
現場運渣車一輛接一輛行駛而過,但卻不見地上掉落的土方。原來,在車輛啟動前,司機們都會對車廂采取密閉措施,用防護布將車廂土方進行覆蓋,防止車輛在行進過程中出現揚塵或渣土漏撒。
“這塊密目網破損了一部分,趕緊修補;那邊剛倒的土方及時加蓋綠網,防止揚塵污染”。一工區現場隊長鄧霄巡視現場時對作業面上的工人說到。
整個工地,從近向遠看,你能看見三種綠:腳下綠網的深綠、拒馬河水的碧綠和遠處楊處林的翠綠。微風拂過,碧綠的拒馬河面泛起漣漪,倒映出成片的楊樹林,頭頂的天仿佛也更藍了幾分。
北拒馬河項目將繼續秉持著“安全生產,生命至上”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原則,在安全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上出實招、出新招、出硬招,為實現首都供水安全作出不竭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