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冠山巍巍,文井江湯湯。
日前,國家重大水利工程、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巖水庫提前完成大壩填筑施工任務,工程由壩體填筑向混凝土面板澆筑轉序。
對標對表 截斷西河云雨
文井江,發源于成都平原西部邊緣的雞冠山主峰火燒營雪山東北麓。流經成都市崇州市、大邑縣,于新津區境內注入岷江。在崇州市懷遠鎮以下,習慣稱文井江為西河。
李家巖水庫,選址于崇州市文井江上,總庫容1.73億立方米,建成后水庫供水規模275萬立方米/日,同時具備滿足成都市30天、人均綜合生活需水70%的應急供水能力,將成為成都市民的“放心水缸”。
2018年12月,水電七局簽約李家巖水庫工程,奏響治水興水篇章。開工伊始,項目團隊奔赴建設中的金堂三星南片區項目、成都地鐵18號線5標項目對標學習。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這是時任項目經理梁學成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看來,雖然身處大山,但卻是為成都市供水的重要水源項目,又地處旅游區,必須用市政項目標準,高質量標準、高環保要求,質量、安全、形象都要做成精品。
方向明了,隨即甩開膀子加油干,工程面貌日新月異。場內臨時道路規劃全部完成,其中4號路具備通行條件,5號、6號、7號路路基全部開挖完成……為左岸工作面打開創造了前提條件。溢洪道工程開挖至768米高程,挑坎段土石方開挖與臨時支護全部完成,開始進行挑坎基礎混凝土澆筑。右岸壩肩邊坡開挖至730米高程,左岸趾板開挖啟動……
2019年12月31日,文井江成功截流,主體工程具備全面開工建設條件,建設者們以夢為馬,讓夢想照進現實。
小荷初綻 圍堰通過汛期考驗
大壩填筑前有兩項施工重點,一是料場道路施工、左壩肩及基坑施工,二是上下游圍堰填筑必須在2020年汛期到來之前完成,方能確保安全度汛。
李家巖水庫圍堰防洪標準是按照汛期20年一遇洪水設計,并且不是漫水圍堰。如果在汛期來臨前,圍堰未填筑到頂,發生20年一遇洪水,洪水將漫過上游圍堰沖刷下游基坑,圍堰將有被沖毀的風險。圍堰如果垮塌,上游圍堰庫區蓄水加上洪水,一起沖向水庫下游,將會給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圍繞上游圍堰施工,項目部投入施工設備68臺套,圍堰填料儲備30萬立方米,土工膜儲備5000平方米,增設工作面多點施工,調整優化施工工序,確保重點部位施工及關鍵工期。
工程圍堰填筑總量約76萬立方米,實際有效工期3.5個月。所在地崇州市降雨天氣多,道路路面、填筑面濕滑,導致行車困難,施工受天氣影響大。圍堰的堆石料主要料源為開挖料,巖性以砂巖、泥質粉砂巖與粉砂質泥巖為主,該類巖石遇水軟化,施工時陷車問題嚴重,施工難度大。建設者采取倒排工期計劃、開設雙班施工、采取防雨措施、增加取料料源點、堰上劃分多個填筑區等有力措施,夜以繼日,吹響了圍堰填筑施工的“沖鋒號”。
2020年5月16日,在實際施工工期比原投標工期減少57天的情況下,提前完成圍堰填筑節點目標。
2020年8月,李家巖水庫所在區域連日暴雨,文井江水位持續上漲,上游流量已經超過十年一遇808立方米/秒,堰前水位最高時達到695.5米高程。建設者們在暴雨中通宵堅守,日夜巡查圍堰背坡情況,背坡水流均來自地表流水,無滲水和異常情況,圍堰經受住了汛期洪水考驗,文井江下游懷遠鎮和元通鎮洪水影響區域范圍內的3.75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以保障。
勠力躬行 智慧大壩鎖蛟龍
李家巖壩高鎖蛟龍,文井江水深起平湖。
修建水庫,關鍵是筑壩。如何把大壩建成優質工程?
“項目采用可視化智能管理,建立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施工項目信息化生態圈,綜合運用無人駕駛碾壓技術、智能灌漿技術、智能拌合站管理技術、長距離壩料運輸信息化管理技術等四大核心技術,為工程質量保駕護航。”李家巖水庫項目負責人張鐸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道。
徐家槽料場地質條件復雜,開采工作面臨重重制約因素:存在夾層,剝采比較大,易發生不均衡開采;開采高程范圍大,邊坡穩定制約料場開采;有用料、無用料同時開采,分區、分臺階多作業面同時施工;場地內作業面多、挖裝運和鉆爆設備多……
分局班子成員多次到工地駐點蹲班,鼓勵黨員干部職工傳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擰緊技術創新鏈條,樹立質量第一理念,做好奮斗者,當好答卷人。
張鐸謹記“勇敢面對、智慧解決”的囑托,帶領項目團隊優化料場爆破參數,分區分塊分層制定開采方案,難題一個一個得以破解。由于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這座大壩閃耀著新時代的科技光芒。
截至2024年5月,項目先后開展面板堆石壩智能筑壩關鍵技術研究及臨近生態保護區料場大規模開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2個科研項目,獲1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值得一提的是,運用無人碾壓技術,采用無人駕駛的震動碾壓機碾壓大壩,用聲波自動檢測碾壓密實度,采用智能碾壓筑壩系統,實時檢查碾壓質量,漏碾、交叉碾、碾壓遍數不夠等問題都能及時發現,精準整改,既保障施工質量,又保障施工進度。
無論是大雪紛飛,還是云遮霧繞,建設者們盯守在取料場的崗位上。
“項目部將現場人員分為料場開挖、運輸、填筑、綜合幾個作業隊,采用鐵路施工中的‘架子隊’模式,進一步明確各自的職責與分工,加強施工現場對項目部指令的執行力度。作業隊配備技術負責人員,同時打通現場管理的‘神經末梢’,人人都是安全員、人人都要管質量。”項目常務副經理翁斌介紹說。
無論是驕陽似火,還是細雨綿綿,大家堅守在大壩填筑現場。部分壩料運輸道路需共用經過壩區的旅游公路,且徐家槽料場上壩運輸距離約18.8千米,道路坡度大、彎道多,道路通行直接影響石料上壩填筑效率。項目團隊合理規劃填筑順序,分區填筑,確保工序銜接;動態調整大壩填筑規劃,有效提高大壩填筑效率……施工節點一項一項提前完成。填筑期間,大壩填筑總量達377.6萬立方米,累計運輸車次約20萬車次,累計運輸距離800萬公里,可繞地球200圈。
“大家都累卻快樂著。”現場施工人員宋加軍說,“每個部門、作業隊都有月計劃、周計劃,掛圖作戰,每個人都明確自己每天該干些什么,大壩每天都在‘成長’。”
奮戰在李家巖,他們相信,事雖難,做則必成,風雨之后,終見彩虹。
俯瞰李家巖水庫大壩
料場開挖
建設者慶祝完成節點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