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桿,指揮垃圾運輸車駛進廠區。每天工作重復枯燥,張本洲卻總是樂呵呵的。
張本洲,今年58歲,孝昌季店鄉張店村人。去年5月,他進入孝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當保安。發電廠位于張店村,能夠在家門口有一份差事,張全洲原來想都不敢想。
上月底,占地80畝、總投資4.2億元、日處理生活垃圾600噸的發電廠正式點火。
點火當天,周邊不少村民都來了。花園式的工廠,讓張本洲和村民都很滿意,“政府和企業說話算數,沒忽悠我們。”
尋求破解“垃圾圍城”
孝昌一直在探索如何破解“垃圾圍城”“垃圾圍村”。
2017年,孝昌與啟迪桑德公司達成協議,由政府購買服務,桑德公司負責城鄉垃圾清掃、收集、中轉,實現“一把掃帚掃城鄉”。
垃圾出路如何解決?
孝昌住建局原副局長陸立功介紹,全縣每天產生生活垃圾近250噸,主要采用填埋方式處理,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存在較大生態環境風險。
解困路徑指向垃圾焚燒發電,“占用耕地少,可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對孝昌來說,下這個決心不容易。“鄰避效應”引發的風波接連不斷,有無必要再“捅這個馬蜂窩”?
為凝聚共識,孝昌先后組織干部群眾7批次、300多人,前往廣州、南京、常州、無錫等地考察。
村民黃勇華參觀了常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它是全國唯一一座建在社區里的垃圾發電廠,無圍墻,全開放。
“沒臭味,沒黑煙,草青花紅,像個花園。還有籃球場、健身廣場、兒童樂園。”參觀后,黃勇華疑慮大為減輕。
2018年年初,孝昌縣委常委會集體表決,大家一致同意:引進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以PPP模式投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出路問題。
作為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龍頭企業,光大環境當時已在全國成功運營170多個項目。
承諾“四個經得起”
“可別忽悠我們,看的一個樣,建的又是一個樣。”有群眾提出。
光大環保能源(孝昌)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士雪承諾:孝昌垃圾焚燒發電廠會做到四個“經得起”:經得起“看”,經得起“聽”,經得起“聞”,經得起“測”。
作為項目包保干部,陸立功也向村民承諾:“歡迎大家全程監督,發現不一樣,有差距,隨時找我。”
工廠建起來了,村民心里石頭落了地。
這是一個真正的花園工廠。廠區里綠樹成林,綠草如茵,精心布局了水池景觀、涼亭、木制棧橋……
沒異味,沒黑煙。邵士雪介紹,生活垃圾在850℃以上的高溫中焚燒,確保二噁英充分分解。焚燒產生的煙氣經過爐內脫硝、脫酸等化學反應,活性炭物理吸附和布袋除塵后,最終排出的氣體達到國家環保標準。“監測系統實時上傳數據至國家環保平臺,接受24小時全天候在線監測。”
資源化,零排放。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凈化處理后作為工業用水循環使用;焚燒后產生的爐渣可回收制磚再利用。最后需要填埋處理的飛灰,只占到原垃圾體積的3.5%左右。
在廠區工作了半年,張本洲經常看到不少村民來廠區轉悠。“大家都很滿意,政府和企業說話算數,發電廠與我們參觀的沒什么兩樣。”
建“鄰利型”工廠
“我們的目標是建一個‘鄰利型’工廠,企村共建,互惠互利,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邵士雪說,今年發電廠將對公眾開放。大家只需網上申報,就可以在每周的“環保開放日”來廠區參觀,“增加透明度,一方面可向公眾普及先進的環保理念,一方面倒逼我們嚴守生態紅線。”
持續優化環境。除了廠區綠化,發電廠流轉周邊50畝土地建綠化景觀帶;在地方政府協調下,投資300萬元的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落地張店村;支持村里新修進灣路、通戶路、休閑廣場。
發電廠可日處理垃圾600噸,目前尚“吃不飽”。利用閑置產能,發電廠著手消化填埋場存量垃圾。填埋場離發電廠不到500米,占地198畝,設計能力為146萬噸,目前存量已超百萬噸。焚燒清理后,將在原址上植樹造林。
企村結對共建,讓村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
幫就業。發電廠建設運行過程中,當地村民用工優先,先后安置近50人就業。
補短板。張店村是個旱包子,發電廠修建取水管道時,特意為村里預留3個取水口,解決了村民用水難題。
扶產業。引進投資2000萬元的孝昌縣錫能再生能源處置有限公司,利用垃圾焚燒后的廢渣加工制成環保磚,形成一條產業鏈。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場地平整,今年將正式投產,屆時可年產10萬方環保磚,轉化消耗爐渣150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