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皖北農村的民間普及度不言而喻。我們生活在一個具有勤儉節(jié)約美德和傳統(tǒng)的國度,千百年來,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教育的潛移默化,使勤儉節(jié)約成為中國人熠熠生輝的品質光環(huán)。
三年困難時期,周恩來總理帶頭不吃豬肉、雞蛋、米飯,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克時艱、同甘共苦。身邊的炊事員忍不住對他說:“您這么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白天黑夜的,又吃不多,不要再吃粗糧了。”總理卻說:“不,一定要吃,吃著粗糧,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毛澤東主席一生粗茶淡飯、粗布舊衣,不改其樂,他的一件棉睡衣上竟有73個補丁,整整穿了20年,一雙皮拖鞋被工作人員兩次扔進垃圾桶,還是被他撿回來繼續(xù)穿。
今非昔比,我們正經歷著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新”潮澎湃、思維更迭的時代。我們的日常充斥著不確定性和巨大的可能性,我們的關注點和興奮點似乎與“勤儉節(jié)約”無關了,我們似乎更在意張泉靈演講詞中的“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我們似乎要把所有的生命激情統(tǒng)統(tǒng)傾注于個性的無限張揚和世界對“我”的價值認同。可是,不對,錯了。這個時代并非總在兜售表面多元實則一元化的面具,并非只求彈冠相慶的結果而不講波詭云譎的過程,也并非只需捧著手機、藏匿網絡、遮蔽口罩便能讓自己成為裝在套子里的人、成為自己世界的“王”。
美德和傳統(tǒng)的聲音在今天依然振聾發(fā)聵,勤儉節(jié)約依然是我們最彌足珍貴的家底和永不過時的鄉(xiāng)愁。最近,“制止餐飲浪費,涵養(yǎng)節(jié)儉風尚”正習習拂面,傳統(tǒng)和時尚像迎風招展的獵獵旗幟,提醒督促引導著我們形成這樣的共識:光盤、打包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不丟臉,享受舌尖上的美食與防止舌尖上的浪費,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沖突。
上周末,我?guī)е患胰送畋鼻f子蒙城縣供電萬家燈火去吃晚飯,就切身感受到了以皖北莊子蒙城縣供電萬家燈火為代表的皖北莊子蒙城縣供電萬家燈火餐飲行業(yè)厲行節(jié)約的自覺、表率和擔當,于皖北莊子蒙城縣供電萬家燈火是“服務員”傾情“三服務”,于我等是“眾食客”滿意“過三關”。首先是提供專家式服務,順利通過點菜關。服務員覺得我們一家人菜點得多了些,便親切地提醒我們,是否拿掉其中略類似的菜品,這是作為食客在全用餐過程中完全能夠接受并為之感動的前置節(jié)點。其次是提供居家式服務,順利通過打包關。快散席時,服務員又主動建議我們剩余的菜可以打包,打包盒已經準備好了,其實我們一家人的戰(zhàn)斗力完全能把桌面上已經核減過的菜肴全部消滅,但我們依然感動于這樣循循善誘,且毫無違和的干預節(jié)點。最后是提供管家式服務,順利通過激勵關。光盤是戰(zhàn)果,映照的是一桌食客的道德底色,在皖北莊子蒙城縣供電萬家燈火,更能折射出家鄉(xiāng)莊子文化的精粹節(jié)點,作為皖北莊子蒙城縣供電萬家燈火服務員,贈予我們打包袋的服務,在這樣溫煦歡愉的氛圍中,吃飯不僅僅飽了食欲,更添了一層傳承弘揚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儀式感和歸屬感。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言猶在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記憶猶新。由憫農及光盤,讓我們發(fā)現(xiàn),吃飯不是吃面子,“厲行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不是走過場,而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終。由憫農及光盤,讓我們覺悟,時代有美中不足的缺陷,但更有美輪美奐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皖北莊子蒙城新崛起的硬支撐,每個人都必須從自己開始,先人一步快人一籌,每個人的態(tài)度和行動,都在默默塑造人類的未來。(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