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底總有個地方叫人魂牽夢縈。初冬時節,我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出差。只此一面,三江的風雨橋、侗族刺繡、油茶便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
三江縣位于廣西北部,是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得名于境內榕江、潯江、苗江三條大江。
從云南省曲靖市乘坐高鐵,只需在貴陽中轉,約4個小時車程,即可抵達。一走出三江南站,我就被不遠處山上的幾棟侗族木質建筑吸引了,跟司機一打聽,原來是為了旅游宣傳需要而建的。
午后,陽光耀眼,我們一路向前,看到美麗的三江風雨橋。這是一座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雄偉建筑,橋長368米,寬16米。它矗立在潯江河上,底座是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月牙形單拱橋,橋面以上則集侗族特色木質構造建筑技藝精華于一體。橋的兩側形似歇山式六疊閣樓,中央有亭,其間飛龍繞寨,寓意風調雨順、幸福安康。橋面中間可通車,兩側有廊,可供行人通行、躲避風雨。
除石墩外,三江風雨橋全為木結構,卯榫嵌合,未用一釘一鐵。初見,我就被造橋人高超的技藝折服了。華燈初上,天空更顯深邃。三江風雨橋上兩排大紅燈籠將夜色暈染開來,靜謐美麗。我們沿著長廊走了走,心境格外安寧。很是奇怪,明明是異鄉人,景物也和家鄉大相徑庭,但它卻給了我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在三江縣,遇見非遺——侗繡,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三江縣是全國五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侗族婦女自古以來心靈手巧,擅長刺繡。侗族服飾常見的底色為黑色、深紫、深藍,衣服布料早前多為自織,現多為機器生產。
侗族服飾對襟、衣角、衣叉、袖口、裙擺處有寬窄不一的花邊,上面有紅、綠、藍、紫、白等彩線組成的龍鳳、牡丹、金錢葫蘆等色彩斑斕、造型獨特的圖案。此外,飛針走線間,侗族婦女還常用金絲銀線滾邊或點綴許多多邊形或小圓形的亮片,更顯刺繡美輪美奐。
歷經一代又一代的沉淀、傳承,智慧、勤勞的侗族人民把民族文化定格在刺繡圖案等中,可謂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圖案多為花草蟲獸,紋多圓形、方形、菱形等幾何樣式,期間寄托著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侗族刺繡是一種集紡織、印染、剪紙和繡花技藝于一體的的民間藝術。采訪途中,在位于同樂苗族鄉同樂村的三江刺繡博物館內,我們有緣見到了94歲高齡身體健碩的侗族老人覃奶時清。一把剪刀、一雙手、一片紙,不用打草稿,三下五除二的功夫,老人就剪出了靈巧的動物和漂亮的花朵。聽說,現在每天都有許多人排隊請她幫忙剪紙。
覃家五代13人個個都是刺繡巧手。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侗族刺繡傳承人——覃奶時清的兒媳韋清花告訴我,因為侗繡中藏著作為底稿的剪紙,所以看起來圖案有些凸顯,增加了一種立體感。但也正因此,人工刺繡的侗服一般不輕易洗,要是洗的話,里面的剪紙底稿就會爛掉,繡線一旦散開會影響美觀。此外,人工刺繡的侗服價格不菲,一套差不多要上萬元。所以一般在重大節日、貴賓蒞臨時才穿。
可百姓生活中,愛美的侗民哪少得了侗繡的那一份精致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再加上當地一小部分侗服、侗繡也采用了機械化生產,性價比較高。日常,穿著精美繡服的侗民越來越多。
除了刺繡,三江的侗族油茶同樣令人流連忘返!油茶是侗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一天中,不分早晚,隨時都可以制作。除了果腹,據說,侗族油茶還有御寒防病、提神醒腦、生津解渴、解除疲勞的功效。
油茶待客還是侗族人民的重要禮俗。其制作方式很是講究。因侗族人民喜愛種植茶樹,故油茶中的茶一般都是自家采摘、加工的上好茶葉。此外,茶油也是用自家老油茶樹上的油果壓榨而成,產量較低,但極香。
制作時,先將陰干的糯米飯放入煮沸的茶油中,炸出香脆的米花撈出。留少許油后,放入一把米炒至金黃,再加入干茶葉混炒至焦黃,加水煮開,然后過濾出渣葉。最后,客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可在茶碗中加入糖、鹽、米花、蔥花、姜絲、芝麻或菠菜等時鮮蔬菜。
比較高檔的油茶,佐料制作就更多,更復雜了。除了炸米花,還可以油炸花生、黃豆、葵花籽、腰果、蝦米等。另外,可以炒些瘦肉、豬肝、粉腸等,再煮些湯圓、糍粑之類的食物。侗家自制的酸魚、酸肉等配菜也可以供客人挑選。
散了,散了,星星要走的了!散了,散了,月亮要走的了!美麗迷人的三江,期待下次再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