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小年,在人們祭灶之后的轉天,那就是臘月二十四了。這一天有“二十四,掃房日”的說法。
所謂掃房,無非就是做大掃除的意思。掃房和祭灶有一定的關聯性,把地位重要的灶王爺送上了天,把自己家收拾得干干凈凈,這一年過來,日子總該是有新氣象的。一系列的過年民俗都是相關聯的,掃房的活動也還有破舊立新、驅除晦氣的意思。
我幼年時,在距離現在已經將近60年的皖北蒙城莊子故鄉農村鄉下,我家或者鄰居家,真的是遵循著這個“二十四,掃房日”的民間法則“掃房”的。后來,家家戶戶灶王爺升天的祭灶儀式基本上不搞了,臘月二十三只剩下“小年”功能的空殼,就有點本末倒置的意思,因為這天是灶王爺升天,所以隆重地成為小年,但是現在二十三祭灶的儀式漸漸沒有了,人們只知道這一天是小年,至于什么是灶王爺升天已經不得其詳。而相應的,掃房日在哪一天也就比較隨意了,人們還是會選擇一個像雙休日那樣的合適時間來進行大掃除,這個時間也可能是在臘月二十三之前,也可能更靠后一些,這就是一家一個過法,看自己的選擇了。
隨著時間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取消了掃房活動。所謂的年味兒為什么淡了呢?過去一年只有過年吃一次餃子,就比較珍惜,現在可以天天吃餃子,沒有那么多盼望了,年味兒自然就淡了──這樣的道理人人都懂。其實,像祭灶、掃房這樣具有儀式感的年俗活動也是把生活氤氳出年味兒的重要推手,現在不搞了,也是年味兒消失的重要原因。
為什么過年不祭灶了?鍋臺都拆掉了。為什么過年不掃房了?因為家里每天都做衛生。
在60年前或者更早的時候,人們是沒有辦法想到我們現在能生活在如此潔凈和美觀的環境里,能有這樣好的物質水平。
那時候,大多數人是住草房的,胡同或者雜院兒就是那時的“小區”。我清楚地記得那個年代“二十四,掃房日”前后大掃除的壯觀場面。人們往往一家人也就是一間屋子,面積不會很大。在掃房日那一天,全家老少一起上陣。首先要把屋子里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包括那個年代人們為數不多的擺件、相框、紀念品、鍋碗瓢勺、日常用品、被褥……
孩子們是重要的幫手,主力顯然還是男女主人,女主人把頭發扎起來甚至包上頭巾,男主人把雞毛撣子抄起來,然后綁定在一根事先準備好的竹竿上,這樣就像把手臂伸長了,可以舉起竹竿,把雞毛撣子伸向房間的頂上和墻體的各個角落。那年月這樣的大掃除可能每家每年就是做這一次,因此重視,也因此艱難。房間的角落常常會有類如蜘蛛網狀的灰塵,墻壁上也往往遮蓋著較厚的塵土。大家相互也不笑話,那個時候都是這樣。掃除結束的時候,一家人可能鼻孔都是黑的,里面全是塵土。
清水最是洗塵。用水洗凈臉,然后把家具、物品、廚房用具全都過一遍水。屋主人各自不同的愛物,比如老式家具的抽屜拉手銅環,被擦拭得锃亮,就顯得北方的冬天和整個世界都煥然一新;鐵鍋鐵壺上的油泥和鐵銹,也都要努力地去擦洗掉,那個過程,仿佛就是人們為了表達對于骯臟的不滿;被褥也要拆洗一遍,那時候沒有現在這樣質地好的床上用品,樸素的被褥花花綠綠,洗過之后堂而皇之地晾曬在院子里。在掃房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意外發現,比如在柜子的縫隙里找到了一張十元大鈔,證明男主人沒有存小金庫的清白;比如女主人找到了一張前男友的照片,趕快悄悄藏起來,或者干脆還是撕掉了吧。
那個時候人們的住房條件,不僅“一間屋子半間炕”,廚房可能都是在這一間屋子里,常年做飯煙熏火燎,一年下來,那衛生也不好做,墻壁都是黑色的,也有更勤快和講究些的人家,會在掃房日前后給房子“刷漿”,那樣工程就會更巨大一點了,但是為了明年的新生活,也是值得的。
人們為什么對于過年的這次“掃房”如此重視?“塵”和“陳”同音,掃除塵土,也有掃除陳舊生活的意思,掃掉那些過去的晦氣吧,讓生活全新。(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