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已正式公布。《綱要》規劃部署的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對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碳減排是過程,碳中和是目標,碳達峰、碳中和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西安工程大學產業投資和研究中心主任王鐵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隨著我國各行業和各地區相繼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和實施方案,‘30、60目標’也成為了煤炭等能源以及相關企業未來發展的政策指針。”陜西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周賓表示,煤炭等傳統能源行業將在這一背景下迎來變局。
煤炭行業面臨巨大挑戰
在王鐵山看來,以煤為主的化石能源長期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意味著煤炭行業要實現碳減排目標,將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煤炭在我國能源產業結構中的主導位置短期內無法改變,這無疑增加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難度。
“能源優則工業穩、工業穩則經濟強。”周賓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能源行業實現“30、60目標”需要注意對煤炭等傳統能源的清潔化高效集約利用。
在他看來,在能源供給端,既要防止對傳統能源的過度依賴而遲滯清潔能源技術產品的研發推廣和利用;也要避免傳統能源產業發展“急剎車”和不切實際地“大干快上”新能源項目;在能源消費端,則需要加快節能環保技術產品的研發推廣,利用產品市場消費升級倒逼生產供給結構優化。
在開源證券資深投資顧問劉浪看來,《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煤炭生產向資源富集地區集中,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推進以電代煤。優化能源開發布局和運輸格局,加強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建設,提升國內能源供給保障水平,“這對于像陜西這樣的煤炭資源大省來說,將在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煤炭大省在行動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下,作為碳排放最大貢獻者,對煤炭行業的影響是相當大的,這對像陜西、山西這樣一些煤炭資源大省以及相關企業都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王鐵山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出臺配套機制和支持政策,同時要更好發揮企業實施主體作用,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深化煤炭清潔安全高效生產和利用,加速煤炭行業的綠色發展。
陜西作為煤炭資源大省,已開始積極響應中央政策。陜西省認真貫徹國家關于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制定了《陜西省煤礦智能化建設指南(試行)》。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目前,陜西省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50個,15處入選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設煤礦,煤炭采掘智能化建設穩步推進。
與陜西相鄰的另一個煤炭大省山西,也明確2021年將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山西行動。其中2021年將推動煤礦綠色智能開采,以5G通信、先進控制技術為指引,推進智能煤礦建設,建設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00個,抓好煤炭綠色開采,建設40座綠色開采煤礦。
《證券日報》記者從陜西煤業了解到,早在2019年6月份,陜西煤業就啟動了全面推進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化”建設工作。“目前煤炭行業的具體方案還沒有出來,我們在時刻關注政策動態的同時,積極推進公司的‘四化建設’。”陜西煤業相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積極推動實體產業、金融資本、科研機構的有機融合,加強對能源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管理,不斷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和降低運營成本,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在周賓看來,包括煤炭在內的傳統能源產業還需要通過加大對能源領域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樣品試驗測試、成果轉化利用等科技創新全方位支持,進而實現我國能源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綠色化清潔化改造升級。
“特別是對于一些重點能源企業,通過加快清潔化、低碳化改造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協同性和抗風險能力,實現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和企業轉型,進而帶動整個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周賓表示。記者 殷高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