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網(微信公眾號:China_Power_com_cn)獲悉,日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隨著超過2200家發電企業被納入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我國一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在喜迎碳市場“開張”的同時,社會上也有所擔心。比如,碳交易會否增加發電行業成本?會否引發居民電價上漲?這可是關系到所有人的重大疑問。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碳交易從發電行業開始,一是發電企業是中國最大的碳排放板塊之一,消耗了將近一半的煤炭;二是發電行業在碳排放方面統計難度較低,比如總計消耗了多少煤炭等,加之大多是國企,執行起來相對較容易;三是目前我國的電價尤其是居民電價穩定,碳交易成本不會輕易向產業鏈下游傳遞,這意味著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可控的。
從國網能源院發布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報告來看,隨著終端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力需求將在2035年前保持持續快速增長,部分碳排放將從終端用能部門逐步轉移到電力行業,電能將逐步占據終端用能的核心地位。
中國電力網(微信公眾號:China_Power_com_cn)注意到,目前,我國碳市場配額,采取以強度控制為基本思路的行業基準法,實行免費分配。分配配額時,會基于企業的實際產出量,對標行業先進碳排放水平。不過,原則上來說,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會逐年遞減,以此促進企業減排。
由于成本上升,靠燃煤發電的火電行業會受到一定影響,與之相比,新能源發電行業,如可再生能源發電、核電等產業就有了比較優勢。從補貼支持到依靠市場化改革的變化來看,也意味著我國的清潔能源上了一個臺階。碳價上升帶給發電企業的壓力會向電價傳導。電力作為基本投入,國家會保持行業基本面穩定,但電力改革一定會跟上來。
事實上,近期關于電力改革的聲音明顯增多。
中國電力網(微信公眾號:China_Power_com_cn)查閱公開資料發現,此前在7月15日,安徽省發改委官網發布了《關于試行季節性尖峰電價和需求響應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也坦言,長期以來我國試行較低的居民用電價格,居民電價較大幅度低于供電成本,是因為工商用戶承擔了相應的交叉補貼。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
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按照進一步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
雖然國外電力市場大都是居民用電價格比工業用電價格高,但我國一直延續了工業用電價格高于居民用電價格的狀態。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來看,電力成本上升向工業傳導的可能性較大,但并不意味著居民用電就會一動不動,將有很大的概率會進行溫和調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