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2023年電力市場報告》,報告對近期政策、趨勢和市場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到2025年的電力需求、供應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記性了預測。
可再生能源將在未來三年內主導世界電力供應的增長,可再生能源發電與核能一起將會滿足到 2025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絕大部分,因此電力部門的碳排放量不太可能顯著增加。
IEA的電力市場報告稱,2022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因為能源危機和部分地區異常天氣等因素僅增長2%。預計未來3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將恢復到3%。其中亞洲新興經濟體是電力需求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相比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的2.4%,這一數字有所增長。
報告預計未來3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70%以上份額將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中國將占可再生能源增長的45%以上,其次是歐盟占15%,美國占6%。
目前預計,到2025年,中國在全球電力消費中所占的份額將從2015年的四分之一上升到創紀錄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發達經濟體也正在尋求擴大電力的使用范圍,以取代化石能源在交通、供暖和工業等領域的應用。
國際能源署執行董事法提赫·比羅爾說:“全球電力需求增速會更高,在未來三年內全球新增電力需求將會是目前日本電力消費的兩倍。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增長速度足以滿足幾乎所有新增需求,這表明我們已接近電力部門排放的臨界點。各國政府現在需要加快低碳電力增長速度并降低排放量,以便世界能夠在實現氣候目標的同時確保安全的電力供應。”
雖然預計未來幾年歐盟的天然氣發電量將下降,但根據目前的趨勢,中東天然氣發電的增長將部分抵消這一下降。能源危機期間天然氣價格的急劇飆升助長了一些市場的電價飆升,尤其是在歐洲,這引發了政策界對電力市場設計改革的辯論。
與此同時,盡管日本國的核電開發和重啟有所增加,但歐美燃煤發電量的預期下降可能會與亞太地區的增加相匹配。這意味著,在2022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后,全球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5年之前基本保持同一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強勁增長意味著它們在全球發電組合中的份額預計將從2022年的29%上升到2025年的35%,而燃煤和燃氣發電的份額將下降。因此,未來幾年全球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繼續下降。不過2022年,歐洲由于干旱導致水電和核電產量急劇下降,因此歐洲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增加,原因是煤炭和天然氣的使用量增加。不過,這種挫折將是暫時的,因為到2025年,歐洲的發電排放預計將平均每年減少約10%。
2022年,電力需求趨勢因地區而異。印度的電力消費強勁增長,而中國的增長則更加疲軟。在夏季天氣炎熱和冬季比正常寒冷的情況下,受經濟活動和住宅耗電量增加的推動,美國的電力需求強勁增長。
歐盟的需求因異常溫和的冬季天氣和工業部門電力消耗下降而收縮,工業部門因能源價格高企和供應中斷而大幅縮減生產。歐盟在2022年電力需求下降3.5%,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二大降幅,比去年更大的降幅是2020年新冠病毒沖擊造成的異常收縮。
新的IEA報告指出,全球電力需求和供應越來越依賴于天氣。除了歐洲的干旱外,印度還出現熱浪,導致該國的電力需求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值。同樣,中國中東部地區也受到熱浪和干旱的襲擊,導致四川省水力發電量減少,空調需求激增。美國在12月也遭遇了嚴重的冬季風暴,引發了大規模停電。
報告稱,這凸顯了加快脫碳和加速部署清潔能源技術的必要性。與此同時,隨著清潔能源轉型的步伐加快,由于供暖電氣化程度的提高,天氣事件對電力需求的影響將加劇,而依賴天氣的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組合中的份額將繼續增長。在這樣的世界中,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同時確保供應安全和網絡彈性至關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