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協鑫新能源(股份代碼:451.HK)發布公告,欣然宣布公司2021年中業績。報告期內,協鑫新能源提早達成光伏電站資產出售約2吉瓦的全年目標,加上完成凈額約港幣8.95億元的配售工作和債務重組,公司的流動資金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企業負債率亦恢復至約71%的更穩健水平。
期內,協鑫新能源輕資產轉型步伐加快,扣除已出售資產后,公司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約3,041兆瓦,其中合營及聯營電站約517兆瓦。截至本公告日,公司已簽約出售但仍未完成交割的電站總裝機容量約1,842兆瓦,交易完成后,公司電站總裝機容量將為約1,199兆瓦。由于光伏電站規模有所減少,光伏電力銷售量較去年同期下跌約28%。期內,本公司收入較去年同期下跌約31%至約人民幣19.18億元,擁有人應占溢利上漲約25%至約人民幣5.3億元。
“輕”裝上陣 助跑業務拓展
協鑫新能源自2018年以來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輕資產戰略轉型。報告期內,協鑫新能源提早達成全年資產出售目標,已公告及完成出售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合共約2吉瓦,成功實現輕資產轉型。通過與國家電投集團旗下多家公司、上海電力、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國華能集團、國開新能源科技、中核能源、北京聯合榮邦新能源科技等多家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強強聯合,協鑫新能源加快現金流入,降低融資成本,有效削減債務規模。預期2021年上半年所公布的資產出售事項將于2021年內完成,將為公司帶來超過人民幣49億現金流,并有效縮減負債規模約人民幣103億。
期內,協鑫新能源于債務重組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針對2021年到期、票息7.1%之5億美元優先票據重組的百慕大計劃于2021年6月16日正式生效。同時,協鑫新能源于2021年2月完成凈額約港幣8.95億元的股份配售,反映出債券投資人及股權投資人對協鑫新能源的支持及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
同時,協鑫新能源憑借豐富的光伏電站運維經驗,依托規模優勢和海量數據積累,持續優化光伏電站運維能力,代運維客戶分布全國各地,市場品牌知名度名列前茅。2021年2月,協鑫新能源應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邀請,主導編制并正式發布實施了光伏電站智能運營管理規范,并獲評全國首家“5A級光伏電站運維服務單位”。同時,協鑫新能源為大部分已出售的光伏電站項目提供運營及維護服務。截至2021年6月30 日,公司累計代運維簽約總裝機容量合共約2,390兆瓦,涉及56座光伏電站,成功實現市場化改革和輕資產轉型。
在此更扎實的企業運營基礎上,協鑫新能源將積極尋求發展氫能等其他清潔能源業務。
“藍綠同行”進軍氫能產業
7月,協鑫新能源公布已成立氫氣能源事業部,積極研究在現有光伏發電的業務平臺上,發揮強大科研能力,及深厚的技術和經驗積淀優勢,審慎研究發展氫能及相關產業。
在當前脫碳成為全球目標的背景下,氫能,作為公認最清潔的能源之一,被全球多個國家視為實現脫碳的重要解決方案。目前,全球以至中國氫能產業仍處于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初期和商業模式探索階段,但在政策扶持下,氫能產業正在逐步進入“規模化-降本-開拓市場”的量價循環。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認為,“十四五”期間,將是中國碳達峰“窗口期”、氫能產業發展的發力期,也是氫能市場的培育期和氫能技術的追趕期,持續的技術進步將反哺解決各環節核心技術的成本制約,進一步提升商業化競爭力。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30年,中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達到3,715萬噸左右,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5%;到2060年,中國氫氣的年需求將增至1.3億噸左右,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20%。
多年深耕可再生能源領域,協鑫新能源瞄準全球及國內將釋放的龐大氫能需求,研究以“藍綠同行“的方式,進軍氫能產業,形成高度互補,力爭把握未來十年氫能投資的關鍵戰略機遇期。協鑫新能源將發揮在光伏發電領域上的優勢,審慎研究利用現有光伏發電平臺以水電解技術生產“綠氫”。同時,協鑫新能源還將聯合保利協鑫天然氣,在氫能發展上作多樣化布局,利用其海外豐富天然氣資源,生產主要以天然氣制造的”藍氫“,這將有助加快擴大協鑫新能源氫能產能規模,以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有能力將協鑫新能源打造成為國際主流的“藍綠“氫能綜合服務供應商。
同時,為深度服務氫能產業、打通氫能全產業鏈,協鑫新能源亦分別與中建投資本管理(天津)有限公司(「中建投資本」)和建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建銀國際資產管理」)訂立戰略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備忘錄,合作設立規模約人民幣100億元的氫能產業投資基金和規模不多于8億美元的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用于投資本公司的氫能業務,以及新能源相關業務和與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相關的投資項目。
目前,協鑫新能源的輕資產戰略轉型已進入最后發展階段,加上現金流的狀況和整體債務的問題已獲得改善,協鑫新能源將堅持通過創新主動擁抱變化,積極推進氫能業務落地,以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打造“輕資產、厚利潤”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企業,成為“把綠色能源帶進生活”的實踐者與推動者,為社會及股東帶來更大的回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