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發布“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依托隆基綠能、隆基樂葉等骨干企業,大力發展新型光伏電池材料,發揮單晶技術優勢,持續降低生產成本,穩步擴大設計產能,以經開區、航天基地和西咸新區為主承載,打造太陽能光伏產業集群,打造航天基地光伏材料產業園、經開區太陽能光伏裝備制造基地、高新區太陽能光伏產業創新研發基地。鼓勵光伏配套產業加快發展。發揮特變電工逆變器研發制造優勢,推動光伏設備配套行業大幅增長。鼓勵面板玻璃、邊框等輔料產業發展,完善本地化配套,發揮對光伏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通知還指出,重點發展單晶硅片、電池組件、光伏逆變器等優勢產品,加快PERC+、TOPCON、HJT等新興技術研發,加快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加快關鍵生產工藝與生產制造過程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引導企業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企業合作開發光伏電站系統智能清洗機器人、智能巡檢無人機等產品,實現光伏系統從踏勘、設計、集成到運維的全流程智能管控。鼓勵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建立廢棄光伏產品回收與利用處理網絡體系,推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原文如下: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西安市“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西安市“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西安在新發展階段,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創新引領、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關鍵時期。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是培育我市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必經之路,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我市實現先進制造業強市、打造西安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根據《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西安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本規劃范圍為西安市行政區域和西咸新區,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全市工業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引領能力持續增強、質量效益和集聚集約水平逐步提高,在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防風險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0%,“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6400億元,是2015年的1.46倍,“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8%。
(一)主要成效
1.先進制造體系初現。出臺《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實施意見》,聚焦“五強”目標,著力構建“6+5+6”先進制造業體系。以汽車、電子信息制造等為核心的6大支柱產業,以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為核心的5大新興產業和以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為核心的6大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2020年底,6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438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8%。汽車和電子信息制造兩大產業先后邁上千億級集群臺階,規模分別達到1224億元和1277億元,成為全市工業經濟核心增長極。
2.工業規模逐步擴大。工業經濟總量穩步擴大,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607家,是2015年的1.46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400億元,年均增長7.9%。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顯著,產值超百億元企業達到10戶,較2015年增加6戶。
圖1 規模以上企業數和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情況
3.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扒擞H商助企”活動成效顯著,投資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招商引資成效進一步顯現,三星閃存芯片、
中興通訊、吉利汽車、比亞迪汽車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建設,為工業經濟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添加了動力。2020年,全市擁有世界500強企業及分支機構239戶,較2015年凈增93戶。
4.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有效推進,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速達30.2%;以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為支撐,工業投資累計數較“十二五”增長31%。工業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有力促進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城區工業聚集區綜合改造成果顯著,利君制藥、清華德仁、鐵路信號廠等一批企業相繼退城入園、搬遷改造。
5.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引擎作用凸顯。2020年,全市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215家,是2015年的4.01倍;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2.4%,增長23.4%;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6.9%,增長13.3%。裝備制造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0.4%,增長14.9%,其中,以高端環節為主的計算機通訊及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4.7%,增長42.0%。
圖2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情況
6.創新引領能力增強。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主體地位不斷凸顯,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迅速推進,創新平臺載體穩步提升,創新成效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國家級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和光電子集成、貴金屬材料等10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正式獲批,營養與健康食品、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等7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培育和籌建;全市共組織實施各類技術創新計劃項目4000多項,新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80家,新增市級以上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6戶,工業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激發,研發投入穩步提高。
7.集聚集約水平提高。園區投入加大,“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標準化廠房1000萬平方米,是2015年的1.6倍;累計建成1個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24個縣域工業集中區。2020年末,各產業園區累計入園規模以上企業1520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95%;累計建成以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7家,涉及航空產業、汽車產業、電子信息制造、軟件和信息服務和高技術轉化應用(央地融合)等五大產業,在產業升級、兩化融合、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節能減排、效率效益、安全生產、區域品牌發展和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8.質量效益顯著提升?!笆濉逼陂g,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目標順利完成,發展質量更加高效,累計入選工信部綠色產品5種、綠色工廠21家、綠色供應鏈2家、綠色園區2家、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2家;累計精準摸排、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12791戶。落實淘汰落后產能“四法一政策”,共淘汰平板玻璃落后產能98萬重量箱,鋼鐵行業落后產能2萬噸,紡織行業落后產能450噸。經濟效益持續提升,2020年,全市160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6255.8億元,同比增長4.7%,較2015年增長44.2%;實現利潤總額436.0億元,同比增長46.9%,較2015年增長1.3倍。
9.融合步伐持續加快。西安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建成并投入使用,5G網絡建設步伐加快,累計建設5G基站14928個,西安工業云平臺上線運行,部署SaaS產品81個,平臺注冊總用戶15190個,工業和信息化融合更加深入。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成效顯著,累計新增智能制造及服務機構試點示范企業48戶。初步形成涵蓋6大軍工行業、5種形態相互配套、集合3大功能的“653”央地融合發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市工業經濟規模不斷增大,綜合發展水平持續提高,對國民經濟正向拉動作用日益顯現,但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1.工業經濟總量不大。支柱產業不夠強不夠大,區縣工業體量普遍較小,龍頭企業少,規模以上企業不多,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僅為副省級城市平均規模的1/2左右,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低。
2.企業發展不夠均衡。行業發展和大中小企業發展不均衡,龍頭骨干企業發展趨勢不夠強勁,多年來主要依賴裝備制造業支撐工業“半壁江山”。
3.產業配套不夠完善。重點產業鏈存在產業鏈薄弱和缺失環節,部分支柱產業龍頭企業本地配套率低,企業協同發展水平不高。
4.工業投入占比不高。工業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不足30%,工業招商引資工作需進一步加強。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保持在20%左右,遠低于其他同類型城市。
5.創新主體結構不優。研發投入以科研、軍工院所為主,規模以上工業研發(R&D)經費投入占比為30%,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為32.4%,企業自主創新活力不足。
6.要素配置不夠完善。工業項目用地面積占比不高,工業用電電價較高,冬季氣荒現象頻發,產業人才緊缺,大項目缺少專項基金支撐,創新研發項目缺少風險投資,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企業融資渠道單一問題較為突出,基礎設施及要素保障有待進一步完善提升。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基于經濟下行、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能轉換新常態,我們在面臨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等多重挑戰時,也迎來了國內外產業分工格局重塑的歷史機遇,按照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發展戰略,機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一)從國際看,“十四五”時期世界工業將進入“大變革”階段。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推進社會生產方式變革,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世貿組織陷入危機等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陡增,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步入深度調整階段,對我國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格局、地位產生重大影響。一是全球產業格局和供應鏈配置面臨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暴發,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沖擊,產業區域化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全球化將越來越成為現實和可能。一批發展中國家展現出強勁增長的勢頭,這些國家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鋼鐵、建材等基礎原材料與鐵路、發電設備、生產裝備,以及居民生活所需的改善性消費品的需求將會快速增長,我國在這些領域都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導致傳統制造業發展模式面臨改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在全球范圍蓬勃興起。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量子計算等數字技術是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化最活躍的領域。新科技的加快成熟和產業轉化正在對世界各國經濟結構和全球價值鏈分布產生深刻影響。西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不斷深化、水平不斷提高,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持續提升,這些國家對工業產品的強大需求也將強勁拉動我市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從國內看,“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和到2035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具體到我國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是工業發展增速應穩中求進。即在保持合理增長速度的前提下,在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轉換基礎上實現中高速增長。二是工業產業結構應持續優化。即促進各類產業合理、優化配置,通過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發展模式應不斷創新。即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從單一企業、單一產業競爭轉向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從出口為主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形勢為西安制造業“換道超車”創造發展契機。我市有望在原有優勢產業基礎上,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以創新引領發展新興產業,以智能制造重塑傳統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三)從全市看,“十四五”時期我市工業將進入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階段。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并發表
重要講話,為我市工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一是發展方向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時指出:“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二是政策機遇疊加。黨中央陸續出臺《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意見》,省市合力推動西安都市圈和關中城市群發展,相關戰略以及政策的深入實施使我市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三是產業強市形成共識。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市委、市政府把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放在追趕超越的首要位置,著眼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提出了現代產業體系和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發展目標,特別是2020年設立了西安市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建設先進制造強市工作領導小組,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的各項重大決策,為我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和組織保障,全市上下形成了產業強市共識。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落實陜西省和西安市黨代會精神,以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加強、質量效益顯著提升為目標,緊緊圍繞“六個打造”,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支持產業壯大和產業鏈水平提升,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現制造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將西安建設成為輻射西部、面向全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基地和先進制造基地,奮力譜寫西安工業經濟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創新驅動,培育新動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充分發揮西安科技資源優勢,加快科技成果運用推廣,為制造業創新發展增添新動力。
(二)堅持協調推動,優化新格局。按照區域協調、集群發展的思路,堅持合作共贏理念,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區域優勢互補,進一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著力突破工業和信息化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充分的難點,積極構建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新格局,更有效、更穩定、更高質量地推進我市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綠色發展,構建新模式。圍繞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提升,以傳統工業綠色化改造為重點,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產業,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建立健全工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努力形成我市工業和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四)堅持開放帶動,拓展新空間。充分發揮西安地緣優勢,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拓展西安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對外開放新空間。發揮自貿區“試驗田”作用,解決企業實際需求,服務實體經濟,擴大開放發展。繼續加大與關中平原城市群各市區的務實合作,加快形成以國家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
(五)堅持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態。圍繞兩化融合、兩業融合和央地融合,積極培育工業經濟發展新業態。繼續深入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以工業互聯網帶動智能制造、以智能制造帶動新型工業化和數字經濟發展。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實現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以大企業、骨干企業為主體,以需求為導向,通過制造的服務化和服務的制造化等路徑,延伸和提升價值鏈,實現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促進本地企業和駐地央企加強合作,提升“央地”配套能力,培育發展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
三、發展目標
聚焦建設全國一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打造支柱產業多元并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有力支撐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實現產業強、企業強、創新強、品牌強、融合強的發展目標,全方位提高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水平,推動西安經濟高質量發展。
表1 西安市“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規劃主要目標
表2 西安市“十四五”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目標
第三章 發展重點
一、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聚焦產業強、企業強、創新強、品牌強、融合強“五強”目標,做強電子信息制造、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醫藥等6大支柱產業,突出支柱產業核心地位,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
(一)電子信息制造產業
1.集成電路。依托三星、美光、華天、奕斯偉等企業,充分發揮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等專業機構作用,積極發展集成電路設備及材料研發生產、集成電路制造和封裝測試產業。依托西安克瑞斯、紫光國芯、西岳電子、源杰半導體等企業,加快推進網絡通信、存儲器、傳感器、物聯網等專用芯片的設計與產業化,持續提升西安集成電路設計規模和水平。整合現有科研院所及高校資源,聯合芯片設計和制造企業,積極推進SiC、GaN等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2.智能終端。依托比亞迪電子、中興通訊、創維、華勤等企業,積極引進關鍵芯片、攝像頭、天線、觸控面板等相關配套企業,做大智能終端產業規模,加快構建更為完善的智能終端產業鏈供應鏈。發揮華為西安研發中心產品研發優勢,加快智能終端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發展新一代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車載智能設備、家用智能終端、虛擬現實設備等智能終端產品和設備。
3.電子元器件。依托西京公司、西安炬光、西安派瑞、中航富士達等企業,大力發展滿足高端裝備、應用電子、物聯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需求的核心基礎元器件。突破微機電系統(MEMS)微結構加工、高密度封裝等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傳感器產品開發和產業化,開發下一代電力電子器件,支持典型領域推廣應用。加快針對移動終端的新型電連接器、毫米波射頻同軸連接器的研發,盡快實現產業化。
專欄1:電子信息制造產業發展方向
集成電路:布局第三代半導體生產線,重點引進8/12英寸硅襯底生產線,謀劃引進6英寸SiC襯底和8英寸Si基GaN外延片生產線,引進光掩膜、高純濺射靶材、濕電子化學品、特種氣體及封測材料與設備、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等材料企業和設備廠商。智能終端:以整機制造為牽引,提升智能手機設計研發能力,做大智能手機產業規模,強化專用芯片、高端機殼、顯示屏、電源、攝像模組、基礎元器件等配套能力。重點發展面向家庭應用的服務機器人,延伸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特種作業等應用領域的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提升智能機器人自主研發和規模量產能力,完善關鍵零部件、控制系統、集成應用等配套。電子元器件:推動電子真空管、連接器、電感器、電容器及光纖光纜、電子儀器儀表等基礎元器件轉型升級發展,加速電子元器件向片式化、超微化、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演進,加快推進新型敏感元件、新型電聲元件、柔性電路板、新型顯示等新型電子元器件研發和產業化。
(二)汽車產業
1.新能源汽車。依托陜汽、比亞迪、吉利等企業,重點發展新能源商用車、轎車、SUV等整車制造。支持比亞迪圍繞新能源汽車開發新產品,持續鞏固優勢地位。支持陜汽在渣土車、垃圾清運車等領域開展純電動汽車研發,不斷占領新的市場。引導整車企業開展氫燃料汽車技術研發與產業推廣應用,支持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重點技術研發,布局氫燃料發動機、控制系統、電堆、質子交換膜等方向重點項目。鼓勵延長、陜煤、華秦等企業,在制氫裝備方面深入研究,打造制氫、儲氫、運氫和氫能利用產業體系。支持吉利加快混合動力版、純電動版“星越L”產品布局,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
2.節能汽車。依托陜汽、吉利等企業,加強先進內燃機、油電混合驅動、發動機熱管理系統、動力系統總成、整車性能優化控制與制動能量回收等汽車節能技術攻關,引導整車企業的傳統燃油車產品向節能汽車方向轉型升級。培育、引進關鍵零部件企業,促進動力系統總成多元化發展,提高現有汽車產品節能技術水平。加快匹配康明斯發動機高品質重卡的設計開發和生產制造,豐富中高端重卡車型。
3.關鍵零部件。依托法士特、漢德車橋、西安康明斯等企業,提升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核心總成的技術水平,強化發動機、電池、電控、變速箱等核心部件的配套,培育引進驅動電機、汽車電子、車身部件、外飾件等配套企業,突破新一代動力電池、燃料電池、智能網聯、輕量化材料等核心技術。以陜汽、比亞迪、吉利等整車企業齊聚西安為契機,吸引一批配套企業落戶,實現關鍵核心部件西安生產。
專欄2:汽車產業發展方向
新能源汽車:突破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驅動系統、控制系統、充電加注、試驗檢測等共性關鍵技術,推動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以及整車集成技術聯合攻關,掌握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開展純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的研發生產,支持氫燃料電池研發和示范應用。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推進公共領域汽車全面電動化進程。節能汽車:提升汽車發動機、空調、座椅、內飾、燃油箱(天然氣儲氣瓶)等企業產量,培育后處理、中冷器、散熱器、儀表等部件加快發展;引進轉向器、制動器、電子電器等高附加值部件生產企業。關鍵零部件:加快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控、電機等關鍵技術領域產業鏈配套能力建設,圍繞玻璃升降器、氣體發生器、后視鏡、汽車音響、多媒體等車身部件,控制器、儀表、線束等核心電子電器部件,輪胎、空濾器、散熱器、后處理器、儲氣筒等其他高附加值系統部件的生產企業進行精準招商,力爭在較短的時期內形成整體配套能力。
(三)航空航天產業
1.飛機。全力推進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西安航空產業集群建設,充分發揮西安航空產業先發優勢,依托西飛、一飛院、試飛院、強度所等企業,以重大專項實施和重點型號研制為牽引,優先發展大中型民用客機與通用航空飛機整機制造。加快西飛民機公司新舟系列新型支線飛機的研制和系列化改進改型,不斷壯大渦槳支線飛機研制生產規模。促進航空企業和波音、空客、龐巴迪等國際航空企業的深度合作,爭取聯合研制項目,提升民用飛機研制水平。積極發展通用航空,牽引和推廣通航制造產品應用,重點發展社會效益好、市場需求大、經濟價值高、科技含量高的通用飛機、直升飛機產業。
2.航空發動機。積極承擔航空發動機重大專項研制任務,強化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攻關,開展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研制,支持企業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研發能力,不斷提高飛機發動機控制系統研制水平和保障能力。依托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動力控制公司等企業和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等院校,瞄準研制世界一流航空發動機,開展基礎技術研究,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全面提升航空發動機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3.航空零部件。加快航空關鍵零部件特色優勢領域提升發展,強化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攻關,大力提升航空發動機壓氣機零部件、葉盤、機匣、軸流壓氣機等零部件產品研制水平,做強航電機電系統等飛機機載設備和系統,促進零部件配套企業集聚發展,將西安打造成為國際航空企業關鍵零部件供應基地。
4.無人機。布局無人機研發生產,加快愛生集團無人機灃西新城產業化基地、西安高新區研發中心建設,打造國內高端無人機產業基地。加快推進一飛院“無人運輸機”、京東“物流無人機”、因諾航空“巡檢無人機”等多用途功能性無人機產業化,不斷壯大無人機產業規模。促進無人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作創新、跨界融合發展,形成跨產業、跨領域的產業形態,構建制造業與服務業一體化的新型產業體系。
5.航天動力。圍繞下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大推力液態火箭發動機和固態火箭發動機及其衍生產品。依托航天四院、航天六院等企業,積極承接國家重大項目,提升航天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積極布局航天發動機預研項目,攻關可重復使用航天發動機技術。
6.衛星。搶抓北斗全球組網機遇,全面提升衛星系統設備研制水平和配套能力。依托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等單位,支持衛星平臺、星上載荷相關企業發展。提升衛星天線、微波元器件、地面設備等配套領域研發生產能力,從芯片、模塊、終端、平臺及系統五大方面體系化推動北斗產業布局。
專欄3: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方向
飛機:提升大型民用客機、渦槳支線飛機研制生產水平,提高飛機航線適應性和競爭力,推動新舟系列渦槳支線飛機規?;l展。積極參與C919、CR929、ARJ21飛機、AG600水陸兩棲飛機等研制工作,增加配套份額。優化新舟60、600飛機生產線,豐富飛機種類。
航空發動機:聚焦大型發動機、中小通用發動機、無人機發動機三大領域,以滿足各種航空器發展需求為目標,重點發展渦扇發動機、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大型客機發動機等,推動航空發動機產業化發展。航空零部件:發揮航空基地高精度零部件加工優勢,推動高效數控零部件研發制造,形成一批高性價比、具有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推動具有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技術成果轉換。推進航空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管理平臺建設,大力發展傳感器、機載設備、飛行數據采集記錄系統、鍛件加工、航空發動機葉片精密加工、飛機起落架、儀器儀表等關鍵零部件制造。無人機:圍繞無人駕駛飛行器、遙感傳感器、遙測遙控、通訊技術和遙感應用等領域,加快實施關鍵技術攻關,推進無人機技術雙向轉化。推動無人機在物流配送、防災救援、電力巡檢、交通監測、農業植保等領域的應用。航天動力:推動空間運輸從分系統級和系統配套級向系統級發展,推動航天火箭發動機的系列化發展,研制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運載動力,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發射服務承包商和核心設施提供商。衛星:打造標準化、模塊化、軟件化的低成本微小衛星制造生態鏈,圍繞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重點領域,加快北斗衛星應用示范。
(四)高端裝備產業
1.電力裝備。超(特)高壓輸變電裝備,依托西電,鞏固高壓、超高壓技術優勢,加強柔性輸電、儲能電站等關鍵技術攻關,發展高端智能電網裝備,將信息技術全面滲透到輸變電技術和裝備中。中低壓輸配電裝備,依托西電、西部電纜、中揚電氣、合容電氣等企業,重點發展新型電力電子產品、電網控制保護成套設備、鐵道電氣化設備、綜合自動化系統及繼電保護裝置。依托中車永電捷力風能、國水風電、盾安電氣等企業,以專業化協作促進本地配套企業聚集,打造集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風電裝備制造研發平臺。
2.通用專用裝備。依托中煤科工西安院、中石油測井、西安煤機、三一重裝等龍頭企業,重點發展盾構機、大型鋪路裝備、
礦山裝備、燃氣輪機、冶煉、連鑄、軋制、重型鍛/擠壓、油氣輸送等成套專用裝備。依托陜鼓、慶安集團等企業,重點發展能量轉換設備(透平壓縮機、鼓風機、通風機、工業能量回收透平、汽輪機、工業鍋爐)、壓縮機及氣流造紙等通用裝備。
3.軌道交通裝備。依托西安中車長客、中車西安車輛公司、中車永電、比亞迪等龍頭企業,著力推進城軌、城際車輛整車新造,膠輪有軌電車檢修、運維及出口和動車組檢修、運維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鐵路貨車,鐵路、汽車、航天特種等罐車及罐式集裝箱制造。突破車體輕量化技術、儲能與節能技術、列車網絡控制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圍繞機車整車制造,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形成產業聚集發展態勢,擴大產業規模,打造中西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
專欄4:高端裝備產業發展方向
電力裝備:提升輸變電成套裝備設計和制造能力,發展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裝備,推進先進儲能裝置、超級電容器、智能電網用輸配電及用戶端設備、中低壓成套設備研發生產,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大規模儲能、新型電工材料、極端條件下絕緣陶瓷和絕緣子等關鍵元器件、材料的制造和應用技術。發展高品質電力電纜,推動中低壓電纜、控制電纜、信號電纜、絕緣防火電纜、鋁合金特種電纜等發展。以兆瓦級以上風電整機及風力發電機批量生產為牽引,以發電機、電控系統、齒輪箱為核心,以葉片、塔筒、輪轂、風電結構件以及整機控制裝置為延伸,積極制定行業標準,促進產業發展。通用專用裝備:推廣陜鼓從單一產品制造商向能量轉換領域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和資本運營轉變的模式。軌道交通裝備:以輕量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發展高鐵用運載、巡檢、測量等整車產品,重點突破車體輕量化技術、安全保障、儲能與節能技術、列車網絡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提升軌道交通總集成總承包能力。優化驅動、電機、電控、轉向架、軌道梁、道岔等重點環節核心技術,提升中小運量軌道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和可靠性。
(五)新材料新能源制造產業
1.先進有色金屬材料。依托西北有色院及西部超導、西部材料、陜西斯瑞等企業,重點發展鈦、鎂、鋁等輕質合金結構材料,鈦和鎳基高溫合金材料,鎢鉬、稀土等稀貴金屬功能材料,鋯合金等核能新材料以及金屬基復合材料、金屬纖維等,建成國內重要的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形成以鈦材為主的較為健全的有色金屬工業生產體系。加快建設西部超導產業創新中心、歐中生物科技產業化等項目,掌握一批精深加工技術和銜接下游的工程化技術,推動一批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的應用,實現重點大宗材料產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完善有色金屬材料產業鏈,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2.超導材料。通過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實現低溫超導材料產業升級換代,突破高溫超導材料批量化制備關鍵技術,開發出面向電力、能源、醫療和國防應用的超導電工裝備,實現超導材料、超導強電和超導弱電產品協同發展和規?;瘧?,超導材料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造并形成基于超導材料及其應用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3.其他新材料。持續支持陶瓷基、金屬基、碳基、樹脂基等復合材料,高溫合金材料,核能新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等各領域協同發展,加快新材料產業鏈下游與先進制造業各領域深度融合。重點開展高模型、高強型對位芳綸,超高強型、耐熱型及抗蠕變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石墨烯纖維、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應用技術研究;提升先進輕紡材料在應急與安全裝備領域、醫衛領域、空天領域的應用,推進陜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4.太陽能光伏。依托隆基綠能、隆基樂葉等骨干企業,大力發展新型光伏電池材料,發揮單晶技術優勢,持續降低生產成本,穩步擴大設計產能,以經開區、航天基地和西咸新區為主承載,打造太陽能光伏產業集群,打造航天基地光伏材料產業園、經開區太陽能光伏裝備制造基地、高新區太陽能光伏產業創新研發基地。鼓勵光伏配套產業加快發展。發揮特變電工逆變器研發制造優勢,推動光伏設備配套行業大幅增長。鼓勵面板玻璃、邊框等輔料產業發展,完善本地化配套,發揮對光伏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專欄5:新材料新能源制造產業發展方向
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重點發展高端鈦及鈦合金、高性能鋁合金、鋁鋰合金、鎂合金、銅合金、硬質合金及高純稀貴金屬,通過有色金屬材料的設計開發、制造流程及工藝優化等關鍵技術和國產化裝備的重點突破,掌握一批精深加工技術和銜接下游的工程化技術,加快開發基于互聯網與工業大數據的智能制造技術,推動一批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的應用,實現重點大宗材料產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完善有色金屬材料產業鏈,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太陽能光伏:重點發展單晶硅片、電池組件、光伏逆變器等優勢產品,加快PERC+、TOPCON、HJT等新興技術研發,加快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加快關鍵生產工藝與生產制造過程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引導企業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企業合作開發光伏電站系統智能清洗機器人、智能巡檢無人機等產品,實現光伏系統從踏勘、設計、集成到運維的全流程智能管控。鼓勵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建立廢棄光伏產品回收與利用處理網絡體系,推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六)食品和生物醫藥產業
1.食品。依托西安銀橋、西安百躍、宏興乳業等企業,加快發展乳制品制造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花色,提高奶產品附加值和加工深度。依托西安米旗食品有限公司、陜西振彰食品有限公司,大力發展焙烤食品制造。以面向百姓一日三餐為重點,積極開發風味多樣、營養方便型主食,做大做強“德懋恭”“德富祥”等地方品牌。
2.農副食品。依托西安邦淇制油、愛菊糧油等企業,打造“非轉基因”“物理壓榨”品牌。努力提高農副產品與食品的加工值率,加快推進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不斷開發和應用新產品,大力開發和推廣方便即食豆制品、蛋白食品、保鮮食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的產業化進程。
3.飲料。依托康師傅、可口可樂、伊利泰普克飲品等企業,創建特色飲料品牌。鼓勵青島啤酒西安漢斯集團有限公司加大投資規模,調整產品結構,擴大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強啤酒產業;以西安酒廠、長安酒業為依托,擴大西安白酒在全省白酒行業的影響力。支持現有生產企業開發石榴干紅酒、獼猴桃汁等產品。
4.現代中藥。依托碑林藥業、清華德人幸福制藥等企業,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完善產業鏈上下游,不斷做大做強現代中藥產業,推動中藥產業整體上規模、增效益和產業現代化。
5.化學生物藥。依托楊森制藥、利君制藥、力邦制藥、國家分子醫學轉化科學中心等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臨床價值創新藥物的國際臨床認證或產品國際認證,積極開發、引進和培育具有競爭力和市場前景的重磅品種,提升優勢產品市場份額。
6.醫療器械。依托天隆科技、康拓醫療、樂析醫療等企業,圍繞高端診療裝備,進一步開發新產品。鼓勵生物醫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發展高端醫療診斷設備。鼓勵3D打印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形成生物醫藥產業新增長極。
專欄6:食品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方向
食品:重點發展巴氏殺菌乳、超高溫滅菌乳、乳粉、酸奶、干酪、奶油、牛初乳等乳制品和保健糕點、旅游糕點、禮品糕點等產品。農副食品:重點發展米糠營養油、開發高油玉米、玉米色拉油、大豆色拉油、營養調和油和風味油等油脂產品。加強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實現“變大為小、變粗為精、變生為熟、變裸品為包裝品、變廢為寶、變害為利”。飲料:鼓勵企業開發乳飲料、發酵飲料、乳酸菌飲料、功能性飲料等綠色、生態、功能性飲品。重點發展優質品牌白酒、葡萄酒等產品?,F代中藥:鼓勵開展中藥大品種上市后再評價,加大針對重大疾病及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如慢性病、疑難病等)的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力度,推進中藥配方顆粒、經典名方研發及生產。化學生物藥:圍繞重大疾病治療,重點發展針對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耐藥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創新藥物,加快臨床急需、新專利到期藥物的仿制藥開發。推動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質藥物、生物疫苗等生物藥研發。醫療器械:重點發展醫療機器人、分子影像、醫用直線加速器、可穿戴及遠程診療設備以及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等設備。發展新型血管支架、人工關節和脊柱、神經和皮膚等軟組織功能修復材料以及康復輔助器具中高端產品。
二、做智做實新興產業
聚焦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機器人、大數據、衛星應用領域,推進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
(一)人工智能
依托華為全球技術西安創新中心、中軟國際,開發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統、數據庫、開發工具等關鍵基礎軟件。發揮中興、華為、紫光國芯等龍頭企業集聚效應,打造器芯協力的人工智能產品體系。高標準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人工智能基礎前沿技術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發揮各類國家級、省級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平臺作用,持續輸出人工智能核心研發能力和服務能力。加快軟件、硬件、機器人、運載工具、智能終端、智能安防等領域的產品研發,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
(二)增材制造(3D打?。?/p>
依托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研究院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增材制造基礎研究、工程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依托鉑力特、西安賽隆、增材制造國家研究院等企業,提高金屬材料增材制造裝備的效率、精度、可靠性,以及非金屬材料增材制造裝備的高工況溫度和工藝穩定性,提升個人桌面機的易用性、可靠性,強化增材制造裝備軟硬件協同能力。依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等企業,積極開展增材制造專用材料研究與試制,鼓勵相關企業從事金屬及非金屬增材制造專用材料的批量化生產。建設以產品及技術收益權為主的增材制造產業孵化基地,促進增材制造技術與應用領域相結合,著力開展增材制造多元化應用產品生產和加工。
(三)機器人
依托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院校技術優勢,發揮研究所主體研發作用,突破高性能控制器、伺服電機和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提高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零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和產品性能,加強工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裝備的協同性研究,突破七軸以上機器人的研發生產。重點擴大六關節工業機器人整機產能規模,突破弧焊機器人、裝配機器人、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雙臂機器人生產工藝,提高產品性能。立足公共安全、重大科學研究、醫療產業基礎、消費升級市場等領域實際需求,重點發展專家化、智能化機器人產品及服務。圍繞機器人集成應用,強化整機系統集成和二次開發與設計,提升集成服務解決方案能力,培育一批具備工業機器人工程能力的系統集成企業。
(四)大數據
積極推進大數據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改造企業生產工藝,加強企業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核心競爭力,實現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云計算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關鍵行業領域信息系統向云平臺遷移,促進基于云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大數據存儲、快速處理和分析挖掘提供基礎能力。支持大數據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與創新應用,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打造協同共贏的服務環境。
(五)衛星應用
依托航天五院、航天九院、陜西航天技術應用研究院、西安東強等科研院所和企業,聚焦人才、科研、技術和產業方面的優勢,大力培育衛星應用產業集群。結合我市在集成電路、半導體領域的資源優勢,鼓勵滿足航空航天產業需求的北斗芯片和終端產品研發,率先布局北斗星基增強系統,擴展應用范圍。發揮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中科院授時中心等北斗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緊抓2020年北斗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后的機遇期,加強北斗系統在交通物流、應急救援、能源數據采集等領域的實踐應用。
(六)未來產業
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謀劃布局區塊鏈、量子通訊、虛擬現實等未來產業,培育新增長點和新動能。加快區塊鏈產業化進程,支持骨干企業開展區塊鏈平臺建設。加快量子計算技術研究與應用布局,打造量子科技示范區,探索量子技術各領域的應用。加快推動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產業發展,支持企業開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專欄7:新興產業發展方向
人工智能:加快建設軟件計算平臺,加速與人工智能深度耦合的新型云計算架構發展,提高平臺識別感知、智能分析服務能力。重點發展高端新型智能傳感器、面向應用場景的專用傳感器以及人工智能專用芯片、前沿智能芯片。增材制造(3D打?。褐攸c發展大尺寸3D打印設備、金屬電弧噴涂快速模具制造設備、激光選區熔化設備、激光立體成形與修復設備、粉床電子束選區熔化成形設備等增材制造裝備研制。鼓勵企業提供軟件服務,包括建模、設計、仿真等支
撐性軟件工具及技術服務。機器人: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搜排爆機器人、巡檢機器人、消防救援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專業化機器人,以及清潔、烹飪、教育、文娛、安防等家用機器人。大數據:重點加強大規模數據倉庫、非關系型數據庫、自主可控信息安全與大數據條件下隱私保護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衛星應用:重點發展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產業,打造導航器件—終端—系統—應用—服務為一體的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產業鏈,重點突破北斗核心芯片低功耗和小型化、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數據處理、北斗行業應用集成系統以及北斗位置服務應用等關鍵技術。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衛星測控,在軌維護,航天大數據等新型服務領域發展。區塊鏈:推進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融合,積極拓展區塊鏈應用場景,重點在電子商務、智慧醫療、制造業產品安全追溯、供應鏈管理等領域進行推廣應用。量子通訊:重點開展超導量子計算、核磁共振量子計算、半導體量子點技術、拓普量子計算方案等關鍵技術攻關。虛擬現實:鼓勵發展高性能虛擬顯示器件、光學器件等產品。促進VR/AR技術應用于軍事體驗、虛擬體育和虛擬制造等民用市場。
三、做全做優生產性服務業
聚焦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軟件和信息服務、會議會展六大領域,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提質增效,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促進,為制造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一)現代金融
加快打造絲綢之路金融中心,積極承接金融創新試點,加快高新區金融核心區建設,強化西安金融商務區和西咸新區金融功能區承載力,推進科創、綠色、普惠等特色金融快速發展,促進金融資源集聚發展。充分發揮各類銀行機構的差異化優勢,形成金融服務制造業發展協同效應。深入推進“龍門行動”計劃,構建與境內外證券交易所對接合作機制,全面提升資本市場利用水平。
(二)現代物流
推進物流產業集群建設,支持區域輻射型分撥中心、高標倉、智能倉等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內陸中轉樞紐陸海空多式聯運、陸海聯動多點協同的集裝箱多式聯運智能骨干網建設示范工程。加快發展與制造業發展相適應的跨境電商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綠色共同配送等新業態。
(三)研發設計
充分發揮高校、設計院、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務企業的研發設計優勢,搭建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共享平臺。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海外人才(團隊)等合作設立研發中心、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共建研發設計服務平臺。積極引進行業龍頭和知名研發設計企業,鼓勵和支持專業性研發設計企業發展,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四)檢驗檢測認證
鼓勵發展面向制造業全過程的專業化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提供商,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機構的資質管理和能力建設,提升檢驗檢測認證服務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開放檢驗檢測資源,參與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有條件的認證機構創新認證服務模式,為制造企業提供全過程的質量提升服務。
(五)軟件和信息服務
發揮西安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在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集成電路設計與測試、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的優勢,加快軟件新城和重點軟件園區建設。圍繞制造業關鍵環節,重點支持高端工業軟件、新型工業APP等研發和應用,發展工業操作系統及工業大數據管理系統,提高工業軟件產品的供給能力,強化軟件支撐和定義制造的基礎性作用。
(六)會議會展
圍繞制造業發展,積極引進國際性論壇、展銷會、產品賽事活動,提高舉辦國際展會的能力和水平,擴大歐亞經濟論壇、絲博會、世界西商大會、全球硬科技大會、全球程序員節、中國國際通航大會等重大展會的參與面和影響力,推動會展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技術和市場等強有力的平臺支撐。
專欄8: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方向
現代金融:鼓勵金融機構設立制造業融資事業部、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等,提升金融服務專業化、精細化水平。規范發展制造業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穩步推進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開展延伸產業鏈金融服務試點工作。加快制造業領域融資租賃業務發展,支持制造業企業設備更新改造和產品銷售。鼓勵金融機構根據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開發金融新產品,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現代物流:以大數據、智能化為依托,通過鼓勵創新、融合互聯網技術,多式聯運等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大力發展智慧物流,全面推進物流業向集約化、智能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為制造業提供強有力的物流支撐,鼓勵制造業企業與物流機構合作,開展工業原材料、工業產品定制化物流服務。研發設計: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人才(團隊)參與創辦科技服務企業,將研發能力轉化為長期可持續的研發服務與產品,以研發設計、科技咨詢、技術交易服務等為發展重點,構建社會化、網絡化研發設計服務體系,形成科技服務新業態。鼓勵專業研發設計機構面向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工藝、產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加強基于質量的工業服務標準化管理,加強標準運用,完善相關標準認證認可體系。加強相關儀器設備和共性技術研發,發展工業相機、激光、大數據等新檢測模式,提高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水平。鼓勵專業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與工業企業加強對接合作,提升制造業產業競爭力。
軟件和信息服務:培育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研發面向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的系統解決方案,開展試點示范,提升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推進信息物理系統(CPS)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開展行業應用測試和試點示范。會議會展:重點瞄準國內外知名會展項目和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年會等,招攬知名品牌會展項目。爭取中央部委、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大型央企舉辦的重要展會活動。建立制造業目標展會招引地圖,積極引進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博覽會等知名展會。積極組織舉辦工業技術交流會、學術研討會和工業產品推廣展銷會等活動。
第四章 主要任務
一、實施支柱產業“倍增”計劃
制定六大支柱產業專項規劃,通過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深入實施“鏈長制”,開展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強化支柱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助力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實現產業規?!氨对觥卑l展。
(一)電子信息制造
依托三星、中興、比亞迪電子、創維等12戶龍頭骨干企業,以光子、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智能終端、傳感器等重點產業鏈提升為牽引,以三星閃存芯片、奕斯偉硅產業基地、比亞迪高端智能終端產業園項目、創維智能家居生產基地、“一帶一路”臨港產業園等重點項目為支撐,打造電子信息制造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規模倍增,到2025年,產值規模達到3500億元。
(二)汽車
依托陜汽、比亞迪、法士特、西安吉利等10戶龍頭骨干企業,以重卡、乘用車(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鏈提升為牽引,以陜汽重卡擴能、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擴能一期和二期、眾迪新型動力電池等重點項目為支撐,打造汽車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規模倍增,到2025年,產值規模達到4200億元。
(三)航空航天
依托西飛、西航、航天四院、航天六院等10戶龍頭骨干企業,以航空、航天、無人機等重點產業鏈提升為牽引,以西飛、一飛院、試飛院飛機研發生產能力提升,航空產業加工制造基地,中電科39所衛星應用系統產業基地等重點項目為支撐,打造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規模倍增,到2025年,產值規模達到2800億元。
(四)高端裝備
依托西電集團、中石油測井、陜鼓集團、特變電工等15戶龍頭骨干企業,以軌道交通、輸變電裝備等重點產業鏈提升為牽引,以西電智慧產業園、中熔智能電氣產業基地、中車智軌生產基地等重大項目為支撐,打造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規模倍增,到2025年,產值規模達到2000億元。
(五)新材料新能源
依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部超導、隆基股份、樂葉光伏等9戶龍頭骨干企業,以鈦及鈦合金、太陽能光伏、陶瓷基復合材料、增材制造等重點產業鏈提升為牽引,以西部超導高性能金屬材料、西安賽特稀有金屬材料、隆基綠能光伏產業園等重點項目支撐,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規模倍增,到2025年,產值規模達到1600億元。
(六)食品和生物醫藥
依托楊森、清華德人、天隆科技、邦淇制油、銀橋乳業等14戶龍頭骨干企業,以生物醫藥、乳制品等重點產業鏈提升為牽引,以樂析醫療生產基地、幸福制藥生產基地、國家分子醫學轉化科學中心、邦淇制油植物蛋白加工項目等重點項目為支撐,打造食品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規模倍增,到2025年,產值規模達到1000億元。
二、持續推動創新發展
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將創新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成果,把秦創原打造成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搭建創新載體平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使創新成為驅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充分發揮西安科教資源優勢,鼓勵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產學研力量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收優惠政策,加大企業研發費用獎補力度。以龍頭骨干企業為引領,培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增強關鍵領域、關鍵環節、行業標準和核心技術控制力,提升產業鏈企業聚集能力,推動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創新型企業成長的持續推進機制和全程孵化體系,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鏈條,圍繞半導體材料、太陽能光伏、北斗導航、智能網聯汽車、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先進制造業領域,重點支持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高水平研發機構(平臺)建設,培育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二)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融合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在電子信息制造、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實施產業創新鏈工程,在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加工、航空航天等方面實現關鍵環節技術突破。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支持空天動力研究院、光電子先導技術研究院、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先進稀有金屬材料等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和西部科技創新港等創新平臺建設,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規?;瘧谩7e極開展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根據創新成果,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培育壯大無人機、工業機器人、3D打印、先進半導體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三)強化創新載體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科技基礎設施、研究機構、公共服務平臺等各類創新平臺優勢,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鼓勵跨行業、跨領域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促進成果共享,通過市場合理配置,促進產業發展,避免資源浪費。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面向企業的技術轉移機構,以信息化網絡連接各區域技術轉移平臺,保障全產業鏈的信息實時共享。不斷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創業孵化鏈條,全面推進高新區創業園、經開區智巢產業園等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發揮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等創新載體的平臺作用,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加快轉化。
(四)完善創新體制機制
綜合運用發展規劃、財稅政策等手段優化創新資源布局,鼓勵企業間以協會、聯盟等產業組織機構為紐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供應鏈重點企業形成產業創新聯盟,引導和激發企業自主進行有效的技術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提高創新效率。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合作,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提升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能級。鼓勵產業聯盟對外交流,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澳臺地區的產學研合作,吸引全球頂尖創新資源在我市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拓展產業鏈和創新鏈網絡。依托陜西自貿實驗區和高新區、經開區等,積極引進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加快形成高科技產業鏈,擴大關鍵環節的產能供應。
三、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堅持以集群化發展模式,促進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強做優,構建產業集聚、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6+5+6”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積極承接省級重點、發展市級特色,全力打造19個重點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明確重點產業鏈,全面推行產業鏈供應鏈“鏈長制”,圍繞產業龍頭和行業骨干,強化運行監測和分析研判,提升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通過“補鏈、延鏈、強鏈”形成集群發展和競爭優勢,構建質量效益和綜合競爭力雙提升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專欄9:產業鏈基本情況
序號 產業鏈名稱 基本情況 備注
1 光子產業鏈 上游:半導體材料和光學材料中游:光學元器件下游:測量傳感、數據通信、光子計算等設備制造
2 重卡產業鏈 上游:沖壓、焊裝、涂裝、總裝等整車制造中游:動力系統、車身、附件等總成、系統制造下游:配套及零部件制造
3 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鏈 上游:芯片設計中游:通過氧化、刻蝕、植入、蒸鍍等工藝完成晶圓制造下游:晶圓芯片封裝測試及零部件制造
4 軌道交通產業鏈 上游:線路設計、勘察測量、線網規劃等勘察設計中游:原材料、核心部件、車輛電子、整車、工程施工裝備等裝備制造下游:運營管理、維護保養、安全監測等 市級特色產業鏈
5 航空產業鏈 制造鏈: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和試驗試飛服務鏈:銷售與市場、運營與使用、服務保障等
6 生物醫藥產業鏈 上游:產品研發中游:產品的中試、生產、臨床試驗下游:服務消費者
序號 產業鏈名稱 基本情況 備注
7 鈦及鈦合金產業鏈 上游:鈦礦資源采選分離與初級冶煉中游:海綿鈦的熔鑄與鈦材加工下游:鈦材深加工與應用
8 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 上游:車身沖壓、焊裝、涂裝、總裝等整車制造中游:燃油車(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純電動車(電機、電控、電池三電系統等)制造下游:缸體、渦輪增壓器、正負極材料等零部件制造及服務等
9 乳制品產業鏈 上游:奶源供應中游:乳制品加工下游:服務消費市場
10 航天產業鏈 衛星制造:總體制造、有效載荷、平臺及星載設備衛星發射:運載火箭及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固定設備、地面站及移動站運營服務:通信、導航、遙感及其他服務 市級特色產業鏈
11 輸變電裝備產業鏈 上游:原材料和元器件中游:一次、二次輸配電設備下游:電力生產、電網、工礦企業等用戶
12 太陽能光伏產業鏈 上游:多晶硅、單晶硅等原材料的生產中游:單晶/多晶硅片的加工,單晶/多晶硅電池片、電池組件的生產下游:光伏發電產品
13 無人機產業鏈 上游:設計研發及關鍵部件制造中游:組裝制造下游:行業應用、飛手培訓及售后服務
14 氫能產業鏈 上游:燃料制氫、工業副產制氫、電解水制氫等中游:氣態、液態、固態儲運及有機液體儲運等下游:用氫
15 增材制造產業鏈 上游:原材料、元器件、控制系統、輔助材料等中游:3D打印裝備和產品制造下游:配套加工、應用
序號 產業鏈名稱 基本情況 備注
16 智能終端產業鏈 上游:關鍵芯片和零部件中游:整機設計下游:組裝制造
17 物聯網產業鏈 上游:物聯網芯片、傳感器和無線模組中游:通信網絡和平臺等網絡傳輸下游:云服務、方案和系統集成等應用端
18 傳感器產業鏈 上游:敏感元件、感知材料、感知芯片研發及制造中游:傳感器制造生產下游:產品集成及各類行業系統應用
19 陶瓷基復合材料產業鏈 上游:原材料、零部件成型技術及坯體制造中游:陶瓷基復合材料與零部件的制造下游:終端應用
(一)構建先進制造業發展生態體系
加快推動支柱產業高端化,以促進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為突破,打造產業集群和聚集區,增強電子信息制造、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6大支柱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新興產業規?;膭钪С中录夹g、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布局應用,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機器人、大數據、衛星應用等5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現代化,圍繞制造業產業布局,聚焦產業鏈對接、價值鏈提升和服務模式創新,推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軟件和信息服務、會議會展6大生產性服務業擴大規模、拓展空間、增質提效,提升支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水平。著力推進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為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服務和推動作用,全力構建產業高級化、發展集群化、結構合理化、創新協同化的先進制造業發展生態體系。
(二)強化提升供應鏈
以供應鏈安全穩定為發展核心,發揮國內大循環中西部地區的戰略腹地優勢,緊抓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戰略機遇,積極對接東部地區高端制造業轉移,加快自身發展。實施供應鏈提升工程,促進供應鏈安全穩定,重點聚焦本地現有的龍頭骨干企業,按照“企業主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圍繞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對有技術領先優勢的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招商引資,同時引導社會資源和中小企業向龍頭骨干企業聚集,發展一批相關配套企業,全面強化供應鏈供應能力。
(三)延伸完善產業鏈
以產業鏈自主可控為發展核心,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聚焦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新興產業進行“延鏈”,定向引進具有核心地位的龍頭企業,打造產業層次高、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的新興產業集群。圍繞電子信息制造、高端裝備、食品和生物醫藥等產業進行“補鏈”,推動集群企業從產品制造前展后延到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提升產業集群現代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針對電子信息制造、汽車、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的關鍵環節進行“強鏈”,通過科技、金融、信息化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在全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四)加強集群載體建設
健全完善支撐體系,提高綜合配套服務功能,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全面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引導開發區特別是縣域工業集中區合理規劃布局,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建設優勢互補、錯位協同的特色產業園區,通過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實現園區與縣域布局相銜接、產業需求相配套。全面優化政策環境,落實國家和我省出臺的各項財政、金融、稅收、人才等優惠政策,簡化辦事流程、提高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營造開放、寬松的發展環境。全面提升服務能力,鼓勵園區建立高效運營團隊,建立和完善園區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支持、人員培訓、融資擔保等公共服務,滿足企業的共性技術需求和公共服務需要,鼓勵園區企業有序建立非營利性、區域性行業協會,引導企業抱團發展。
四、深入實施兩化融合
促進兩化融合向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縱深發展,在工業領域廣泛應用5G等新型網絡技術,不斷加深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研發、生產、經營、管理等環節的滲透,全面提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基本完成重點領域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建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高地,助推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推動重點行業龍頭企業、骨干企業開展內網改造升級,推進內部網絡IP化、光網化、無線化、扁平化和柔性化改造。加快TSN(時間敏感網絡)交換機、工業互聯網網關等關鍵設備的應用。開展IPv6設備、軟件和解決方案的應用推廣。支持企業建設基于5G、TSN、工業PON等關鍵網絡技術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內網標桿網絡。
(二)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深入實施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及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DCMM)等推廣,實施貫標引導,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面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和DCMM建設。持續推進應用研發設計、工藝仿真、數據采集分析、企業資源計劃(ERP)、制造執行(MES)、供應鏈管理(SC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倉儲物流管理(WMS)等信息系統建設,加快開展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為主要內容的智能化技術改造,逐步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推廣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的新模式,推動低成本、模塊化的智能模組和系統的部署應用,發揮大企業的綜合優勢,深入推進全過程的數字化管控,打造一批智能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
(三)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
引進、培育跨行業、跨領域以及特定行業、特定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鼓勵高校、企業共同組建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鼓勵大型企業建設具有標桿示范作用的企業級、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中小企業設備上云、數據上云、基礎設施上云。圍繞網絡、平臺、創新、生態、示范、安全六個維度,聚焦我市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升級、平臺體系建設、創新能力提升、生態體系構建、試點示范培育等方面,加快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推動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逐步實現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數據匯聚共享、資源優化配置,創新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商業模式,培植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四)完善發展支撐體系
強化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基礎技術和產業支撐能力,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創新資源,加強技術聯合攻關,推進自主可控技術取得突破,形成一批面向特定工業場景和特定行業的工業軟硬件。鼓勵兩化融合相關服務機構發展,面向智能制造戰略咨詢、架構設計、實施方案、關鍵裝備、核心軟件、數據集成、流程優化、運營評估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服務機構。
(五)促進產業融通發展
以產業聯盟、技術標準、系統集成服務等為紐帶,以應用需求為導向,促進裝備、自動化、軟件、通信、互聯網等不同領域企業深入合作,推動多領域融合型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依托工業互聯網促進融通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大中小企業跨界融通,鼓勵龍頭工業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將業務流程與管理體系向上下游延伸,帶動中小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和工業互聯網應用,提升整體發展水平。
五、全面推進融合發展
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積極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完善央地融合協同創新體系,深入推進融合發展進程。
(一)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
1.打造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建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技術服務平臺,為產業融合提供研發設計、協同技術創新等公共技術服務,推動產業融合相關技術創新。建設先進制造業相關上下游企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的產業聯盟,推動數據信息共享、網絡協同制造和配套服務,為產業融合提供信息數據支持、應用支持和標準支持。鼓勵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金融、法律、會計、咨詢等綜合服務,降低企業融合發展成本。鼓勵有實力的先進制造業企業面向全球布局產業融合網絡,利用國際資源,借鑒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推動本地產品、服務和標準“走出去”。
2.鼓勵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建設以先進制造業企業為中心的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體系,鼓勵先進制造業企業以“互聯網+”思維和數字化轉型新引擎,打造具有“陜鼓模式”的“源于制造、超越制造”的服務型制造,推進傳統工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方向快速升級。以政策為引導,鼓勵先進制造業企業加大創新力度,對運營流程和環節進行重構,加大技術研發、市場服務等方面的創新力度,整合資源優勢,提供專業化、系統化、集成化的系統解決方案,開展在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專業維修維護等領域的總集成總承包。盡快破除相關制度障礙,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政策協調和資源整合。
3.完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條。由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兩端延伸形成全產業鏈條。完善上游產業鏈條,由制造環節向前延伸,加強創意開發、工業設計、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前端環節,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完善下游產業鏈條,由制造環節向后延伸,加強檢測、評估、營銷、服務,以及廢舊產品回收利用等后端環節,提高產品附加值。推進先進制造業企業從產品定制、設計生產到物流售后,全過程依托數據驅動和網絡運作,完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條。
(二)促進“央地”融合深度發展
完善本地央企和地方企業良性互動體制機制,按照“降成本、提質量、優服務”的市場化思維,加強合作,提高本地企業對央企的配套競爭力。圍繞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衛星應用等重點產業,引導央企先進技術向民用領域滲透,鼓勵本地央企和單位按照市場化方式將非核心涉密業務剝離重組,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和增長點。完善“央地”融合協同創新體系,支持企業、高校、研究院所與央企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在前沿基礎、關鍵技術、國產化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以自主可控為目標,突破核心元器件、關鍵材料等瓶頸短板,推動民用飛機、航空發動機、通用航空、衛星應用、航天動力、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發展。提升地方企業配套能力,引導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相關研制生產資質和專利,建立健全央企產品研制體系,強化對央企配套產品的研發、加工和生產能力,培育發展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
六、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
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進行改造提升,實現內涵式發展、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綠色發展、保障安全生產,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一)推廣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
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多種數字技術的集群式創新突破為基礎,引導制造業企業在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倉儲物流、銷售服務、企業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流程、全鏈條、全要素的數字化改造。研發設計領域主要依托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速科學研究進程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加快新產品上市速度。生產環節依托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實現對設備、生產線、車間全方位的無縫對接、智能管控,最大限度地優化工藝參數、提高生產線效率。依托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提升產品質量的質檢效率和水平,有效提升良品率。依托大數據、區塊鏈、電子商務等數字技術,推動企業管理變革、提升績效管理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大紡織智能裝備(生產線)及智能產品的研發推廣力度,開發紡織專業應用軟件,推進服裝、家紡設計數字化。引導針織、家具生產企業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柔性化、個性化定制轉變,由產品為中心的傳統制造模式向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型制造模式轉變。
(二)改進裝備工藝提高生產效能
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推廣應用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先進制造系統、智能制造設備及大型成套技術裝備。支持重點企業瞄準世界前沿技術,加快裝備升級改造,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導制造業企業根據行業發展和自身實際,以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提高生產穩定性、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為主攻方向,積極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實施原料處理、加工制造、產品精制等環節工藝流程和生產物流過程優化改造,提高企業制造水平和技術經濟指標。重點支持一批行業先進制造工藝、資源能源高效開發利用工藝、節能降耗減排工藝、智能化信息化制造工藝等推廣應用,實施一批工藝優化技術改造示范項目。規范、穩妥推進西安航空基地表面處理中心項目建設,打造生態化、智能化的表面處理示范園,為西安工業發展提供可靠的產業配套支撐。大力培育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建立以標準部品部件為基礎的專業化、規?;?、數字化生產體系,推動形成完整產業鏈,提升建筑工業化水平。
(三)推動綠色低碳提升發展質量
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支持制造業企業在工業能效、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實施技術改造。推廣國內外先進工業節能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進資源再生利用行業規范化、規?;l展,提高廢舊金屬等綜合利用水平。以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為目標,在紡織、建材、家具等行業中重點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通過引領示范和標桿帶動,推進傳統工業企業加速綠色轉型。
(四)促進安全生產保障應急供應
引導制造業企業加大安全技術改造投入,應用先進的工藝及裝備,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廣泛應用,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及工控安全、數據安全管理能力。加快安全生產管理與監測預警系統、應急處理系統、危險品生產儲運設備設施等技術裝備的升級換代,提高工業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引導企業瞄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保障需求和應急物資保障需求,加強相關產品研發和供給。充分利用國家安全(應急)產業大數據平臺公共服務功能,為園區招商引資、政府采購、供需對接提供信息共享服務。
七、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
(一)重點發展產業集群領航企業
圍繞電子信息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領域,鼓勵三星、陜汽、西電、陜鼓集團、比亞迪、法士特、西飛、中興、隆基、西北有色院、楊森等優勢企業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開展戰略合作,推動優勢資源集聚,加快培育一批五百億級和千億級“領航企業”和主業突出、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品牌優勢明顯的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制造業企業,推動企業上市和“走出去”,走資本化和國際化發展之路。推廣西安市政府和陜汽集團共建商用汽車產業集群模式,按照“龍頭帶動、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方式,鼓勵領航企業通過釋放市場份額以企引企,促進內外資源整合,優化產業鏈布局,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
(二)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開展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強化示范引領和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專注細分產品領域的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著力培育一批行業地位突出、技術領先、發展潛力大、符合產業導向的細分領域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貫徹落實《陜西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認定管理辦法》,積極開展單項冠軍培育計劃,著重梳理省內技術水平領先、經營業績良好、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省前5位或全國前10位(或以出口為主的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20位)的企業名單,支持企業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對標同行業競爭力強的企業,深入分析自身競爭優勢,找準影響本企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盡快發展壯大。促進單項冠軍企業進一步做優做強,鞏固和提升其在全國和世界的優勢地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培育優質中小企業
鼓勵成長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培育一批在產品、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創新能力強、專注細分市場、成長性好的優質中小企業,增強中小企業競爭力。按照成長層次建立創新性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庫,聚焦一批成長性好、創新意識強、發展潛力大、技術優勢明顯、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優的高成長中小企業,加大培育扶植力度,實施跟蹤輔導,幫助解決困難,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鼓勵優質中小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平臺,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并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設立聯合研發中心,發揮技術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優質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拓寬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渠道,搭建“政金企”融資服務平臺,促進金融機構與優質中小企業的項目對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八、實施“雙招雙引”工程
(一)強化招商引資
加強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資本流動趨勢和大企業戰略布局走勢的研究判斷,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轉移的機遇期,結合西安現代產業體系布局,依托絲博會、西商大會、硬科技大會、歐亞經濟論壇等多個會展平臺,加強與世界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央企、行業龍頭等大型骨干企業的聯系對接,開展“一對一”招商,對重大項目采取“對賭”的政策支持方式,重點引進一批產值效益好、技術創新強、競爭力突出的行業骨干企業落戶我市。積極探索市場化、專業化招商新路徑,圍繞西安支柱產業發展方向,梳理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和“難點”,通過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鼓勵以商招商、龍頭招商等模式創新,引導關鍵配套企業落戶,打造一批重點產業集群和產業聚集區,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實現新突破。
(二)推動項目建設
牢固樹立“以項目看發展論英雄”理念,積極主動圍繞支柱產業龍頭骨干企業,以產業鏈供應鏈關鍵企業為目標,開展精準招商。建立完善重大產業招商引資項目評估和統籌機制,對招商引資項目進行全方位評估,發揮土地供給調節功能,協調項目在全市范圍內合理有序流轉,對于合作招商項目,在招商引資考核指標、經濟指標、能耗指標和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首談地一定比例的利益分享。對符合區域產業發展定位的招商項目,優先供地,優先辦理手續,發揮各級政府投資基金杠桿作用,重點支持集群重點項目建設,促進集聚快速發展。
(三)強化人才建設
加快招才引智,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先進制造業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加快引進一批產業創新團隊和優秀企業家、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打造與工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人才梯隊。圍繞新興產業,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和方式,探索柔性引進人才政策,樹立“以貢獻論人才,以成效論人才”的人才引進工作思路,在吸引高端人才落戶的同時,不斷擴大新興產業底層從業人員規模,為產業倍增提供支撐。積極拓展企業家和人才培訓平臺,依托國內外知名學府、跨國公司和其他培訓機構,圍繞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鏈,組織企業家赴先進制造業發達地區、國家培訓學習,轉變企業發展理念,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鼓勵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開設適用型專業,打造穩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建立人才孵化基地,加強高校和大型骨干企業合作,為企業培訓高級管理人才、骨干專業技術人員。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會保障等制度,為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營造良好環境。
九、加快工業園區建設
(一)支持園區提升承載能力
支持工業園區高質量建設標準廠房,完善水、電、路、氣、訊、暖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的管理水平和營商環境,強化園區招商引資工作,建設一批產業特色明顯,對區域經濟帶動作用突出的工業集中區,有效利用土地、資金、廠房、基礎設施等資源,形成產業聚集、優勢互補的工業格局。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原則開展“退城入園”,引導搬遷企業進入園區發展,在一退一換、空間騰挪中,盤活土地資源,促進企業提檔升級,加快園區產業集聚和城市布局優化,進一步促進城市“新陳代謝”,推動我市工業高質量發展。
(二)引導各類園區協同發展
加強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的頂層設計、總體謀劃和統籌協調,按照全市產業發展和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區域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級開發區為核心,區縣工業園區和專業化園中園協同支撐的先進制造業聚集區。重點以相鄰開發區產業鏈、供應鏈為主攻方向,采取“開發區帶動區縣工業園區、龍頭企業帶動園區配套企業”模式,促進產業協作和相互支撐。
(三)優化建成區域產業支撐
充分發揮城市建成區資源優勢,重點打造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增長培育區。重點突出產業創新發展和土地等要素存量循環,進一步盤活國有老舊廠區和低效閑置工業用地,加快建設現代工業聚集區,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全面支撐。
(四)政策引導產業布局優化
全力推進“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工作,進一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不斷完善企業“退城入園”支持政策,支持符合產業布局的企業加快發展。鼓勵開發區實施差別化區域產業政策,支持工業園區投資建設專業化園中園和定制標準廠房,組織開展區域品牌建設,通過打造良好“軟環境”和“硬環境”,吸引產業聚集發展,促進布局優化調整。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和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相關市級部門和有關單位、組織、機構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西安市產業強市領導小組,強化綜合決策,形成工作合力,積極謀劃重大規劃和重大項目,統籌協調重大問題和重要任務,全面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信局。市級相關部門要牢固樹立制造強市發展理念,著眼全市經濟發展大局,充分發揮本部門職能作用,形成促進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
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各類政策資金支持,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支柱產業壯大和產業鏈水平提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及大西安產業基金、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西安市抗疫恢復發展基金、陜西西安綜合改革試驗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和杠桿撬動作用,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支持工業重大項目實施、關鍵技術研發以及公共創新平臺建設等領域。組建支柱產業倍增基金,設立6大支柱產業專項基金,打造主題基金群,為支柱產業倍增提供資本支撐。充分發揮西安擔保集團作用,為產業鏈發展提供“投貸擔”聯動服務。制定差異化支持政策,通過財政和基金支持,補足工業用地和相關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成本缺口,促進區縣開發區加大工業項目招引,支持工業快速發展。
三、加強要素保障
不斷健全水、電、煤、氣、運等生產要素保障機制,建立工業運行預測預警工作機制,及時準確掌握企業生產要素需求,科學合理地調度資源,確保重點工業企業生產要素供給。加強要素保障信息收集分析,不定期組織研究要素供需中存在的問題,強化協調服務,主動爭取省級有關部門和各大能源供應單位的支持,獲得要素供應指標。實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分級管理,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錯峰(錯時)生產時優先保障環境績效水平高的先進制造業企業不停產或少限產。嚴守工業用地規模,限制規劃工業區塊線內的工業用地調整為其他用途。優先保障工業用地,確保全市年度出讓土地中不低于1/3用于工業項目。鼓勵采取彈性出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供地方式。允許工業標準廠房分割銷售,辦理不動產權證書。
四、優化營商環境
以加快體制改革和依法行政為優化發展環境突破口和著力點,在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減化審批手續的基礎上進一步簡政放權,規范涉企收費,切實降低成本、提高辦事效率。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系機制,加快建立營商環境訴求受理和分級辦理“一張網”。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圍繞政務服務數據共享交換、業務協同辦理、電子存證存照等領域,提升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能力和行政辦事效率。抓好惠企政策兌現,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不斷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整合服務資源,重點發揮在信息、技術、創業、培訓、融資服務等方面作用,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完善產業準入政策,以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切實加強監管,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企業信用動態評價、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五、加大督導考核
把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同各級各部門工作考核緊密結合起來,制定重點工作目標責任制,定期對各區縣、西咸新區、各開發區,市級相關部門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進行督導,推進各項目標任務按期完成。進一步提高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效在市級相關部門和各區縣、西咸新區及各開發區綜合考核中的權重。結合產業定位,對不同區域設置差異化考核指標,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強監督檢查,督促各單位切實履行職責,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并將考核結果作為部門評優和干部任用獎懲的重要依據。
六、推進規劃實施
加強與各級各類規劃銜接協調,發揮規劃導向作用,強化規劃組織實施,根據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安排,確定工作思路、重點目標任務,制定政策措施。加強對重大問題的監督預警,跟蹤分析規劃執行實施情況,及時提出督辦意見,適時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工作。加強規劃宣傳,推進規劃實施的信息公開,促進規劃有效落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