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ST旭電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已被深交所裁定終止上市,并定于10月11日正式摘牌。
ST旭電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股票在7月18日至8月14日期間,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同時均低于1元,觸及《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修訂)》第9.2.1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
據悉,這是繼ST陽光、ST愛康、ST航高等企業之后,又一家光伏上市公司正式宣告退市。
這幾家企業退市的原因多與內部控制問題、財務虧損、股價持續低迷等因素有關。例如,ST航高因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在8月26日被摘牌;ST愛康則因連續三年虧損及內部控制問題,在8月12日被摘牌;ST陽光因控股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及內部控制失效導致公司經營不善,于7月10日終止上市摘牌。這些退市事件反映了光伏行業在經歷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市場和監管的嚴峻挑戰。
步入深秋,光伏行業的寒風依舊凜冽
上述幾家光伏企業相繼退市,不僅揭示了光伏行業內部分企業面臨的嚴峻財務和內控挑戰,也折射出整個行業在快速發展背后隱藏的泡沫與風險。與此同時,ST中利、ST聆達、ST嘉寓等企業雖奮力掙扎于重整與預重整的邊緣,但前路依舊充滿未知與變數。
就拿ST中利來說,被債權人申請重整及預重整,公司已經處于預重整階段,相關層報文件正處于審核階段。公司稱將繼續有序推進預重整及重整相關工作,同時密切關注相關進展情況、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如果公司順利實施重整并執行完畢重整計劃,將有利于改善公司財務結構,化解債務危機,促進公司回歸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
由于供需失衡,2024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料、硅片價格下跌幅度超過40%,電池片、組件價格下跌超15%。這種降價趨勢導致許多光伏企業面臨虧損,行業進入洗牌階段。就在10月14日,襄陽法院公開了關于新銳光伏公司的民事裁定書,正式受理了申請執行人張紅財對新銳光伏公司的破產清算申請。由于無力償還債務,新銳光伏公司宣告破產。
有的企業陷入生死存亡,有的企業陷入非理性競爭的惡性循環中,當前主流產品價格已明顯低于生產成本。10月12日,華潤電力沂源西里150MW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光伏組件設備采購開標。項目采購N型雙面雙玻單晶硅光伏組件,總容量為180MWp。共有14家企業參投標,投標單價0.5308元/瓦-0.7255元/瓦,均價為0.64元/瓦。其中,0.53元/瓦的報價刷新了組件價格新低。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聯系了一家知名光伏企業,據從業人員介紹,他們的組件價格構成是電池片價格(0.26元/瓦)+輔材價格(0.39元/瓦)+人工(0.04元/瓦)+損耗(0.02元/瓦)=成本0.71元/瓦,“大多數光伏組件制造企業都是這個成本價,你們現在看到的已經非常低的投標價還要自己負擔運費和稅費,幾乎都是虧本在賣。”
既有企業的黯然離場,也有企業的奮力自救。這場風波不僅是對光伏企業的考驗,更是對整個行業生態的一次重塑。
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上海舉行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專題座談會。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召集了包括阿特斯、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綠能等在內的16家光伏企業,共同討論如何防止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和內卷現象。這些企業就強化行業自律、防止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達成了共識。這表明行業內的主要參與者正在尋求通過合作和自律來解決當前面臨的挑戰。
行業洗牌,使君欲去還留住
在產能過剩和價格競爭的背景下,光伏行業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洗牌。一些技術落后、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可能被淘汰,而具有技術優勢、資金實力和市場前景的企業則有機會嶄露頭角。
今年上半年,特變電工以477.98億元居于營收首位,陽光電源以49.59億元居于凈利潤首位。其次,光伏產業鏈主材企業基本全線虧損的情況下,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及合盛硅業凈利潤為正,其中晶科凈利潤12億元,天合凈利潤5.26億元,合盛硅業凈利潤9.78億元。
行業正在覺醒自救,龍頭企業帶頭漲價也是佐證之一。8月27日,兩大光伏硅片龍頭企業隆基綠能和TCL中環同時宣布漲價。龍頭企業通過上調價格,既可以保證企業的合理利潤,又可以推動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作為行業龍頭帶頭控制生產負荷、避免參與低價競標,也是對行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引導。隨著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加快清出,市場價格有望回歸到合理水平。
盡管目前光伏行業面臨挑戰,但長期來看,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光伏行業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預計到2027年,中國光伏累計裝機量有望接近1000吉瓦。光伏行業的未來發展將依賴于技術創新和智能化升級,創造更多新的應用場景,如智能光伏和分布式光伏建筑等。
而且,我國光伏產業宏觀上始終保持增長態勢。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均實現了高比例增長。具體來說,全國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30%。其中,多晶硅環節上半年全國產量達到了106萬噸,同比增長74.9%;硅片、晶硅電池、晶硅組件的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8.6%、38.1%、32.8%。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光伏產業在制造端維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在出口方面,光伏產品同樣表現出色。上半年光伏組件出口量同比增長近20%,達到了129.2GW。硅片出口量也達到了38.3GW。這些數據不僅顯示了中國光伏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也反映了國際市場對中國光伏產品的依賴。
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隆基綠能發布的HPBC2.0技術平臺及全新一代分布式組件產品Hi-MO X10,其最高量產功率達到670W,量產組件效率達到24.8%,打破了全球組件量產效率的紀錄。此外,中國光伏企業在電池技術上的不斷創新,推動了多種高效電池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如PERC、TOP Con、HJT等。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眼前的困難是行業前期供需錯配積累矛盾下的連鎖反應,疊加技術迭代提速和上年基數效應影響的綜合作用結果。
對于光伏行業的發展不要過度悲觀。展望未來,光伏價格或將逐漸步入筑底企穩軌道。未來行業整體有望在更加合理布局下運行發展。從長遠來看,光伏發電仍具有廣闊的全球市場,國內光伏行業具備快速調整的韌性,產業基礎牢固。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