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作為《商界》雜志5月封面人物,接受《商界》執行總編輯趙代波專訪,也成為《商界》雜志歷史上首位三次登上封面的企業家。
通威集團副總裁黃其剛全程陪同采訪。
十年磨一劍
劉漢元三度登封面
作為財經界權威媒體,《商界》自創刊以來,其重磅原創欄目——封面人物采訪了王健林、張朝陽、馬化騰、羅永浩、董明珠、雷軍等300余位知名企業家。
劉漢元主席與《商界》的緣分可追溯到2002年8月首次封面人物采訪。當期雜志以《通威為什么》為題六個整版報道,向讀者介紹了這個“沒有故事,卻值得冷靜審視和理解的企業”,講述了創業之路上的“強者通威”“智者通威”。
2011年11月,劉漢元主席再次登上《商界》封面人物,此時的通威進入新能源行業受到廣泛關注。《商界》推出《劉漢元的新能源理想國》八個整版的專訪報道,講述了新能源行業潮起潮落之間,劉漢元主席如何以清晰的戰略思路帶領通威實現成功轉型。
兩個十年的專訪,見證了通威在農業和新能源領域的發展之路。時光流轉到2022年,又一個十年過去,通威已成為全球農業和新能源領先企業,迎來40年發展里程碑。
在這個特殊的節點,《商界》雜志第三次專訪劉漢元主席,通威為什么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站在時代前列?又是什么邏輯對通威的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
解構通威40年之路,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大量企業面臨的轉型升級提供樣板。劉漢元主席也成為《商界》雜志創刊以來首位三次登上封面的企業家。
談中國光伏
過去十年發展值得驕傲和自豪
談及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劉漢元主席表示,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光伏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實現了快速發展。
10年前,中國多晶硅幾乎全靠進口,10年后的今天,全球前十大高純晶硅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七席;前十大硅片企業中全部為中國企業;前十大組件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八席,而且這還是在美歐聯手對中國進行了多年“雙反”之后取得的成績,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和行業參與者驕傲和自豪。
從制造端看,我國已形成了全球領先的完整光伏產業鏈,全球70%以上的光伏產品都是中國制造,全球市場份額一路上升,部分環節占到了90%、95%以上。
更難得的是,規模化、成本領先、技術領先,未來具有投資能力和擴大再生產能力的企業,幾乎全部聚集在中國和中國企業中。中國制造在全世界崛起,成為了全人類實現“雙碳”目標和能源轉型的第一主角。
談通威產業發展
像釘子一樣進得去、站得住
中國光伏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通威也一路參與,一路追趕。劉漢元主席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驅動人類社會前進,但資源、環境的不可持續也透支了人類的未來。
隨著電子和工業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術進步,為能源轉型提供了有效支撐。在碳中和道路上,什么樣的能源能夠真正擔當主力,首選應該是路徑最短、轉換效率最高、收集相對最方便的太陽能。
劉漢元主席表示,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2006年開始,通威先后進入了高純晶硅、太陽能電池片領域,成長為全球領軍企業。
目前,通威高純晶硅產品純度達11個9,三分之二產品滿足國家電子級二級標準,三分之一以上產品滿足國家電子級一級標準。如現有產能用于集成電路和芯片生產,可以滿足全世界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的高純晶硅的需要。
通威太陽能連續6年成為全球高效太陽能電池規模最大、出貨量最大的企業,目前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16%到18%,這也是讓我們通威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劉漢元主席接受《商界》雜志專訪
劉漢元主席向記者介紹通威產業鏈布局
回顧通威的雙主業之路,劉漢元主席表示,企業不能夠單憑想象去進入一個行業,再想當然地去簡單做大,關鍵是要真正掂量和比較,自己能否在這個行業里像釘子一樣進得去、站得住,往往只有前三名才有生存的機會,還要考慮能否持續處于前三。
如果這些條件不成熟,簡單、貿然地進去,投入得越多,包袱會越重,未來的坑會越深。猶如走梅花樁一樣,在樁尖上走,既要速度也要避免掉坑里,這是值得大家在投資過程中審時度勢、認真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如果你的選擇和社會的需求、未來的潛在行業發展空間相協調,你的機會也就更多,勝券也就更大。
所以充分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在中間找到必然的連接點,往往去投資,去進入這個行業,成功的概率就會高一些。
談行業分工
做精做專,才能做強做大
面對產業鏈布局的問題,劉漢元主席表示,通威一直倡導行業分工有所為、有所不為,一直堅守的原則是嚴控邊界,集中精力聚焦核心產品。
在現代社會大工業、大規模分工協作背景下,任何一個企業都難以支撐長鏈條、全鏈條和自成體系的競爭能力的創新維系。
以汽車工業為例,如果誰要把零部件、元器件、輪胎、輪轂、發動機、螺絲都要全程去制造,根本就不可想象,生產汽車的人,不可能為了賣汽車而到處建出租汽車公司。
以此類比光伏行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從現實角度去看分工理論,事實上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你能不能。只要分散精力,可能自己能做到的強度、能夠鞏固的優勢就越有限,競爭力就越不足,就越做不大、做不強。
談穩健發展
提高應對“冬天”的能力
通威邁入40年,將如何面對行業周期,保持穩健發展?
劉漢元主席表示,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能做什么、該做什么、定位是什么,這個思考不是因為高尚,而是因為長期在這個行業、這個環節能存活下去的必然要求。
經濟規律唯一不變的是它永遠在變,所以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周而復始,始終會有周期的變化。
對于行業和企業來講,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知道春夏秋冬交替中,每個節點如何活下去,如何在周期變化中提前有所應對、有所思考,做到游刃有余。
劉漢元主席表示,對企業而言,不能只停留在眼下的成績,隨時要想到怎樣再活10年、30年、40年。行業本身的規律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怎樣避免自己不要太早就被拍在沙灘上,或是拍在沙灘上還有一口氣能站起來、走下去。
所以把控邊界、聚勢聚焦,提高自己競爭力和未來應對“冬天”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是發展的第一要務。
通威活了40年,我們要思考過去為什么能活40年,什么樣的方式再活40年,這是我們決策、決定一個事情,決定一個產業投入、力度、規模的一個重要前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