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HJT、TOPCon、IBC乃至鈣鈦礦等N型電池概念成為了A股市場的炒作熱點,像愛旭股份、鈞達股份、金剛玻璃、京山輕機等個股更是在短時間內實現股價翻倍,而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亦有可觀的漲幅。
在資本市場持續熱炒的同時,愛旭股份、鈞達股份等電池片企業均交出了符合甚至超越市場預期的中報業績。其中,愛旭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59.85億元,同比增長132.76%;實現歸母凈利潤5.9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376萬元大幅扭虧為盈。鈞達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捷泰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9.44億元,同比增長127%;實現凈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89%。
令人意外的是,2022年上半年硅料價格呈高位震蕩上行態勢,上半年漲幅高達18%,受此影響硅片價格(182尺寸)漲幅亦達到19%。而就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硅料價格暴漲導致專業化電池片廠商叫苦不迭,經營業績均呈虧損狀態。然而僅僅半年時間,在硅料、硅片價格仍處高位的情況下,電池片企業的經營業績卻迎來困境反轉。難道,
N型電池技術已進入量產時代,市場需求大幅提升
長久以來,“降本增效”是光伏行業的核心發展邏輯。
其中,電池片技術是影響度電成本和發電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過去十年間,電池片技術經歷了從AI-BSF到PERC的迭代,轉換效率由不足20%提升至2021年的超過23%,并直接推動了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的實現。
由于目前PERC電池技術已經接近理論轉換效率極限,因此極限轉換效率更高的N型電池技術將成為未來光伏行業的主流。公開信息顯示,N型電池技術路線主要包括TOPCon、HJT、IBC、鈣鈦礦等。其中,TOPCon的理論轉換效率極限為28.7%,HJT為28.5%,IBC為29.1%,而疊層鈣鈦礦電池更是高達43%,均顯著高于PERC的24.5%。
對于需求終端而言,電池轉換效率的提升能夠有效降低度電成本,繼而提高光伏電站項目的IRR水平。根據CPIA的測算,電池轉換效率每提高1%,光伏度電成本可下降7%。因此,N型電池技術也被業內認為是足以改變行業固有格局的技術變革,其也成為了光伏企業爭相布局的熱點領域。
近些年來,N型電池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實驗室轉換效率世界紀錄屢被刷新。隨著量產技術的逐步成熟,進入2022年以后N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落地速度明顯加快,比如晶科能源的16GW TOPCon產能已實現滿產,愛旭股份的6.5GW ABC產能和鈞達股份的8GW TOPCon產能將于下半年正式投產,平均量產轉換效率超過24%甚至25%。
在近日舉行的光伏行業研討會上,中國光伏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N型產品推進速度正逐步加快,目前多家央企已經開啟N型組件招標,市場需求較2021年全年增長4倍之多。
大尺寸產品供不應求,電池片環節議價能力顯著提升
自2019年以來,光伏行業在TCL中環的引領下逐步進入大尺寸、薄片化時代。
資料顯示,大尺寸硅片能夠顯著攤薄電池片、組件的非硅成本,提高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自2021年以來市占率不斷攀升。CPIA數據顯示,2021年大尺寸硅片(含182和210,下同)市占率由2020年的4.5%提升至45%,預計至2022年將達到75%。
隨著大尺寸產品市占率不斷提升,疊加P型電池幾乎沒有新增產能,在光伏行業上半年市場需求大超預期的背景下,電池片環節也出現了結構性的供給短缺,大尺寸產品供不應求。受此影響,電池片廠商的議價能力顯著提升。PV Infolink數據顯示,2022年1-7月份,182電池片和210電池片漲幅分別達到19%和22%,而2021年全年漲幅僅為13%。
在通威股份、愛旭股份、鈞達股份的業績預告或者半年報中,均著重提到了產品結構的優化、大尺寸產品占比的提升,是經營業績大幅改善的關鍵原因。截至2022年上半年,愛旭股份已完成10GW 166產線的升級改造工作,大尺寸產能占比超過95%;通威股份也啟動了歷史產能的改造工作,預計至2022年末大尺寸產能占比將超過90%。
此外,薄片化技術能夠顯著降低硅耗,且完美契合N型電池技術的發展需求。CPIA數據顯示,2021年硅片平均厚度已由2020年的175μm下降至2021年的170μm。進入2022年以后,頭部廠商的硅片厚度已經下降至155-160μm,其中N型硅片厚度更是降至150μm甚至更低。根據TCL中環披露的數據,硅片厚度從175μm減薄至160μm,大約可節省6.8%的硅使用量。
產業鏈上游產能過剩疊加N型產能結構性緊缺,議價能力有望顯著提升
對于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而言,決定議價能力及盈利能力的核心,是彼此間的供需關系。
近些年來,盈利能力穩定的硅片環節被認為具有一定的競爭壁壘,而電池片環節則給人以相對弱勢的感覺。不過,參考隆基綠能硅片業務毛利率變化,其實硅片環節亦有顯著的周期性特征,強勢地位并非堅不可摧。
2012-2013年間,隆基綠能的硅片毛利率水平僅為12%左右。自2015年開始,受益于“領跑者計劃”發布導致單晶硅片產能出現結構性緊缺,硅片毛利率顯著提升,至2017年已超過30%。但2018年受“531新政”的影響,毛利率又驟降至16.08%,且低于通威股份電池片業務18.70%的毛利率水平。
筆者認為,硅片環節近些年間之所以能夠保持較強的議價能力,首先在于單多晶技術變革疊加產能彈性相對不高帶來的結構性產能緊缺;其次在于當時光伏行業市場需求的波動性較大,加之融資環境一般,企業擴產意愿不高,導致整體產能規模始終小于電池片環節,屬于典型的賣方市場;第三在于硅料供給瓶頸的存在,加劇了硅片產品的供不應求。
根據索比光伏網的統計,至2022年末硅料環節的設計產能將達到115萬噸,可滿足約403GW的硅片需求,而硅片環節的設計產能將達到731GW,大幅高于電池片環節的568GW。可以想見,在進入2023年以后,如果硅料環節供給瓶頸得到緩解甚至出現過剩的情況,在不考慮其它因素的情況下,硅片環節大概率將逐步進入買方市場。
屆時,硅片環節與電池片環節之間的博弈關系大概率將得到扭轉,一部分硅片利潤將流向電池片環節。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實行一體化經營模式的組件CR5市占率愈發提升,第三方硅片市場的相對規模是在不斷萎縮的,這也將進一步加劇硅片市場的競爭。
與此同時,目前N型電池技術剛剛進入快速成長期,不同企業間在技術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一旦N型組件產品獲得市場認可,那么電池片環節大概率將再次出現結構性供給緊缺的情況,繼而進入賣方市場,對于組件環節的議價能力進一步提升。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長期視角下,未來5-10年內N型電池技術仍將持續迭代,目前的TOPCon、HJT、IBC等并未達到技術上限。中期視角下,產業鏈上游市場競爭加劇以及N型電池技術變革有望改變光伏產業鏈的固有利潤分配格局,同時硅料價格一旦進入下行周期,電池片環節將全面迎來業績修復。而在短期視角下,在硅料價格仍處于高位的情況下,電池片企業經營業績的邊際改善顯著,大幅提升了未來的業績預期。
綜上所述,光伏產業鏈,這次真的要變天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