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為“一米八海洋科技”的新能源企業成立,引起極大關注,因為在持股者中,赫然出現了馬云的名字。馬云對其間接持股10%,阿里巴巴合伙人胡曉明也持股5.5%。
不止馬云,養豬大佬們近期也紛紛跨界新能源,比如,“江西豬王”正邦投資5760萬元建設湖北沙洋縣光伏項目;新希望已建成9個光伏項目;天邦、海大等豬企都宣布了光伏合作項目。
雖然此前很多企業跨界的光伏項目都以失敗告終,但這并不影響新跨界者們,因為新一輪“光伏熱”正在到來。
光伏企業也是頻頻擴產,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同時,產業鏈利潤的向下轉移也推動著光伏企業踏上新的節點。
高速增長的光伏產業
2023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多項關鍵指標實現高速增長:
光伏發電累計達到266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30%;
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快速增長,新增光伏裝機7842萬千瓦,占全國新型電源裝機的56%,同比增長154%,幾乎與2022年全年持平;
截至6月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超過4.7億千瓦,超越水電,成為我國第二大裝機電源;
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在上半年都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分別超過60.6萬噸、253.4GW、224.5GW、204GW,同比增幅均超過65%。
鑒于此,2023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已從95GW-120GW上調至120GW-140GW。
上半年,光伏發電吸引投資超過1300億元,占據了所有可再生能源投資的一半;光伏產品出口總額達到289.2億美元,同比增長11.6%。
最近的利好消息還有,圍繞“雙碳”目標,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綠色轉型升級政策,這將進一步推動光伏市場需求持續攀升。
其中,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于2023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通知,讓下半年光伏產業規模呈確定性上升態勢;由三部委聯合發布的綠電溢價政策,則能夠有效提升綠電價值。
得益于政策、資本及企業發展的多方效應,中國在光伏產業的每個環節(從原料、組件到落地應用),幾乎都具備領先優勢。
正如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江華所說,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無論是市場規模、技術水平,還是生產制造和產業鏈完善程度,都是全球第一,光伏產業正日益凸顯出在助推經濟穩增長中的巨大作用。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玩家從四面八方涌入光伏行業也就不足為奇。
產能過剩陰云不散
自“雙碳”目標提出后,我國光伏產業就步入了高速發展期,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不過,再寬的車道也難以承載超大車流的瞬間涌入。在光伏產業高速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產能過剩風險始終如影隨形,低價競爭的陰云一直在行業上空盤旋。
2022年四季度以來,受價格回落影響,光伏產業鏈上游企業利潤就已開始下滑,到2023年上半年,光伏企業業績不佳已成定數。
硅棒、硅片生產商首當其沖。京運通預計,2023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883.42萬元到1.17億元,同比減少70%到90%;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728.34萬-7283.44萬元,同比減少80%-98%。
2023年一季度,硅料龍頭企業大全能源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下跌了40.26%、32.49%。上半年,凈利潤和營收跌幅明顯加大,凈利潤為44.26億元,營收為93.2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53.53%、42.93%。
對本輪業績下降,大全能源給出的原因是,受周期性庫存消耗和新增產能釋放的影響,多晶硅供給量大幅增加,價格快速回落,上半年硅料價格同比幾乎“腰斬”。
在產能擴張背景下,光伏概念股也跌跌不休,呈現出“叫好不叫座”的態勢。2023年以來,光伏龍頭企業天合光能股價已跌逾四成,總市值跌至千億元下方;邁為股份最大跌幅50.65%;錦浪科技最大跌幅49.6%;福斯特最大跌幅47.8%;固德威最大跌幅46.8%;隆基綠能最大跌幅44.2%。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邢翼騰明確指出,2023年上半年,光伏發電因疫情后項目建設、集中投產等多方面的原因,新增裝機規模大幅增長,電力消納和電網接入的矛盾更加明顯,行業大起大落的風險也在加大。
產業鏈利潤下移
風水輪流轉。有別于上游硅料和硅片企業的“風光不再”,曾經嘗過巨虧之苦的下游組件、電池片企業,如今卻是一片紅火。
一直以來,在光伏產業鏈的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中,組件都是利潤最薄的。但2023年上半年,受益于硅料、硅片價格大跌帶來的成本驟降,多家組件企業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超1倍,部分企業漲幅甚至高達3倍。
隆基綠能2023年半年度業績快報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646.64億元,同比增長28.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1.79億元,同比增長41.63%。
天合光能預計,2023年半年度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35.03億元至39.27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04.40%-241.32%;
晶澳科技預計,上半年實現扣非凈利潤45.6億元至52.6億元,同比增長約兩倍;
晶科能源預計,上半年扣非歸母凈利潤預計為33.2億元至37.2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13.45%-363.26%。
談及本輪業績大增,很多組件企業都提到了以下原因: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先進產能穩步釋放,光伏組件出貨量和銷售收入較2022年同期大幅增長;上游硅片產能釋放,產品綜合成本下降,組件產品毛利率得到修復。
不只是組件,電池企業上半年表現也十分亮眼。
晶科能源2023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收536.24億元,同比增長60.52%;歸母凈利潤為38.43億元,同比增長324.58%。
愛旭股份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4.8億元,同比增長3.09%;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12.68億元,同比增長128.66%。
鈞達股份預計,上半年扣非歸母凈利潤8.5億-10.5億元,同比大增1330%-1670%。
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是王道
一邊是光伏產業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一邊是風云變幻的產業鏈競爭格局。在光伏產業新的發展節點,誰將成為贏家?
從那些高速增長的電池企業身上,或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在技術層面,光伏行業正在經歷從P型到N型的大變革。經過2年的驗證,N型產品已被越來越多業主接受,最近央企部分組件招N型份額也從10%提升到50%。
那些率先布局N型技術的企業,上半年業績已經體現出N型產品兌現的紅利。
比如,從晶科能源超300%的業績增速中不難看出,N型技術的滲透已經讓其嘗到甜頭。某第三方機構預測,晶科能源2023年第二季度出貨約16-18GW,其中TOPCon出貨約為9-11GW,占比過半,環比增長60%-70%。
再比如,2023年上半年,鈞達股份的光伏電池環節實現由P型向N型的技術升級,在業內率先實現N型TOPCon電池大規模量產,由此實現經營業績大幅增長。
在一個高度內卷的行業中,想要持續贏得競爭,除了構建技術壁壘,還需要商業模式創新。
在最近公布的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通威集團闖進榜單,成為全球光伏行業第一家且是目前唯一一家世界500強企業。
通威能成為中國的“光伏名片”并非偶然,這除了良好的財務指標和業務表現,更得益于其在光伏領域深刻的商業洞見。
比如,面對光伏行業的典型周期性,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每個產業都有波動周期,沖高一定會回落,到底后也會慢慢走高。波動過程中,存在投資的風險、機會和回報,低點時要為高點做好準備,高點時不要窮追,在多變和不確定性中,能把握百分之六七十的正確選擇,就已經非常優秀了” 。
今天的光伏行業已走過“草莽期”,“馬太效應”將越來越明顯,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終將到來。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在通威看來,專業化分工才是核心。強者恒強,也不是一家獨贏,而是通過產業協作帶來共同繁榮。
光伏產業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各路資本迫不及待地涌入,產業鏈上下游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正如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所說,“新興企業抓住差異點來發展,也能夠取得優勢,但如果和優勢企業進行同質化競爭,則很難成功” 。
來源:GPL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