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多次對能源安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石油戰線始終是共和國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要繼續舉好這面旗幟,在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上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從“我為祖國獻石油”到“我為祖國獻能源”,中國石油奏響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新時代樂章。作為我國最大的油氣生產供應企業,中國石油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堅決落實油氣勘探開發“七年行動計劃”,努力端穩端牢端好能源的飯碗,在穩油增氣的同時加快向“油氣熱電氫”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轉型,展現了強國之路上的石油力量。
油氣兩旺 讓“能源糧倉”更加殷實
面對油氣資源劣質化加劇、勘探開發對象呈現“非、深、難”等一系列新特點,中國石油持續推動改革創新,多措并舉、主動作為,最大限度挖掘油氣藏潛力,保障油氣資源的規模有效動用。
2021年,中國石油國內油氣儲量接替率達147%,這是難得的“大于1”。
數據不僅意味著全年儲量的增加大于消耗,更意味著中國石油為全國油氣產量穩定增長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厚實的資源“家底”讓手中的能源飯碗端得更加底氣十足。
立足資源戰略,中國石油堅持高效勘探,突出集中勘探,加大風險勘探和甩開預探,在常規非常規多個重大領域取得戰略性突破。一系列突破開辟了油氣規模增儲新陣地,落實了一批規模優質高效儲量,有力支撐了油氣業務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石油勘探取得5項重大戰略突破、15項重要發現,新增探明油氣儲量當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公司國內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16年超6億噸,新增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連續15年超4000億立方米,迎來了儲量增長的“高光時刻”。
國內原油連續10年保持1億噸以上效益穩產,這是難得的“穩”。
翻看中國石油近10年的開發成績單,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國內原油產量連續10年保持1億噸以上穩產。2021年,國內全年生產原油1.03億噸,連續第三年箭頭上揚。
天然氣占比超過“半壁江山”,這是非凡的跨越。
在這張開發的成績單中,天然氣產量連續5年保持千億立方米高位增長的數據格外耀眼。2021年,天然氣產量達1378億立方米,在油氣產量當量中占比達51.4%。這一數據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400億立方米,折合成油當量為3163萬噸,相當于5年時間再造一個大油氣田。
穩油增氣離不開多年來老油田穩產與新區效益建產工程的深入推進。
“老樹”能否發“新芽”,對中國石油踐行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至關重要。作為中國石油原油產量的“壓艙石”,大慶油田連續7年原油穩產超3000萬噸;遼河油田2021年生產原油1008萬噸,實現千萬噸規模穩產36年。
穩產靠老區,增量靠新區。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一個個重大戰略發現的支撐下,西部油區整體進入爆發期。長慶油田建成我國首個油氣產量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西南油氣田建成300億立方米戰略大氣區;新疆油田3年年均原油增產超70萬噸,原油產量增幅居于各油氣田首位。
國內穩油增氣的同時,海外油氣合作續寫精彩。2021年是中國石油海外業務發展史上勘探成果頗為豐碩的一年,創“走出去”29年來重量級大發現最優紀錄,并連續3年油氣權益產量當量穩定在1億噸以上。
國內年產油、氣當量和海外油氣權益產量當量“三個一億噸”歷史格局不斷鞏固,這是難得的央企擔當。
在國際能源危機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大趨勢下,中國石油用連續兩年的“三個一億噸”優化了供給側能源結構。
多領域“打糧” 讓能源飯碗裝滿優質“糧”
隨著社會對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低碳等重大問題的進一步重視,新時代的能源安全內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對能源保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與此同時,中國石油一直在思考,能源的飯碗里要裝哪些“糧食”,要從哪些領域多打“優質糧”。
“石油天然氣是能源,新能源也是能源,全力以赴增加‘能源總當量’,保障能源資源供應。”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對此給出答案。
端穩能源飯碗要多打“天然氣糧食”。在“三個一億噸”格局中,天然氣的1億噸產量當量貢獻基礎更牢、底氣更足。2021年,中國石油國內天然氣產量在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占比保持在66.4%,天然氣資源基礎進一步夯實、綠色低碳作用突出。
端穩能源飯碗要多打“非常規糧食”。作為中國石油“穩油增氣”最現實的接替資源,搶抓非常規油氣資源的發展新機遇,既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又是開發我國油氣資源稟賦的必然選擇。
聚焦頁巖油勘探開發,長慶油田在鄂爾多斯盆地發現10億噸級慶城大油田,大慶古龍頁巖油實現高產突破,新疆吉木薩爾、大港滄東等頁巖油生產基地踏上規模增儲上產之路。
頁巖油加快發展的同時,中國石油全速推進川南頁巖氣產能建設,支撐川南建成國內首個“萬億儲量百億產量”頁巖氣大氣田。
作為非常規油氣的代表,頁巖油氣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助力我國實現從常規油氣向非常規油氣的跨越式發展。
端穩能源飯碗要多打“新能源糧食”。2021年,中國石油將綠色低碳納入公司發展戰略,優化調整業務板塊,明確新能源業務按照“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的總體部署,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產能比重達到7%;2035年實現新能源新業務與油氣業務“三分天下”,基本實現熱電氫對油氣業務的戰略接替;2050年熱電氫能源占比達到“半壁江山”,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同時加速推進以“六大基地、五大工程”為核心的綠色產業布局,“油氣熱電氫”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加快推動新能源業務發展,著力構建多能互補新格局。當前,中國石油上游企業全部成立新能源相關專業部門,因地制宜開拓新能源業務,推動油氣與新能源新產業融合發展。
遼河油田已在250個井場實現光伏項目落地投運,年發電能力達2160萬千瓦時;冀東油田武城地熱供暖項目邁出了中國石油在地熱領域實現對外清潔供能的堅實一步;玉門油田兩個光伏發電項目平穩有序運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規范經驗和模式……
“油氣熱電氫”能源版圖繪就中國石油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美好藍圖,展現出中國石油高質量發展的新風貌。
與時俱進 更經濟更有效益地提供能源“糧食”
當前,以保障能源供應為主要出發點的傳統能源安全觀,逐漸向涵蓋能源供應、經濟競爭力和環境質量三大要素的“綜合能源安全觀”方向發展。
從經濟競爭力的角度來看,能源供應成本直接影響著經濟運行成本。這也就要求我們,不但要端穩能源的飯碗,而且要更經濟更有效益地提供能源“糧食”。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與新增儲量品質逐年變差、開發難度逐年增加角逐的戰役,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效益硬仗。
為了尋找產量與效益兩者的“最大公約數”,探求共同發展的“最優解”,近年來中國石油統籌考慮儲量、產量、效益之間的關系,將效益建產作為油氣田開發的重中之重,依靠理念變革、管理創新、技術進步,向超低滲和非常規進軍,將那些看似“不可動”的資源變為經濟可動用,推動新增產能對油氣田企業和集團公司的效益起到正向拉動作用。堅持規模和效益建產“雙輪驅動”,努力讓生產出的每一噸油、每一立方米氣都有效益,已成為全員的共識。
近年來,中國石油持續深化效益建產專項行動,推廣大井叢、工廠化建產模式,推進效益建產示范工程,經濟有效地提供能源“糧食”。今年一季度,國內油氣田企業全部實現凈利潤、EVA、△EVA為正,價值創造能力不斷提升;國內油、氣雙雙增產,控投降本成效明顯。
在大慶致密油開發過程中,塔21-4和葡48示范區創新發展了以“技術進步提產量、管理創新壓成本、市場開放降投資”為主要內涵的效益建產“龍西模式”,大大挖掘了大慶致密油儲量潛力,為大慶油田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通過狠抓“一全六化”理念落實,統籌推進地質工程一體化,新疆吉木薩爾頁巖油展示出規模效益開發的前景。
今年上半年,吉林油田深入挖掘老油田資源潛力,加強老區穩產控成本管理,優化方案落實質量,夯實老油田穩產基礎,實現提效增儲。
一系列創新舉措、先進技術的加持,激活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一路走來,中國石油上游業務經營效益創7年以來最高水平,油田綜合遞減率、自然遞減率達到近5年以來最低。
回眸過往,中國石油切實肩負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保持油氣產業鏈穩定的重大責任,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展望未來,中國石油矢志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書寫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記者高屾 金文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