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井江上,機械轟鳴,人聲鼎沸。中國電建水電七局承建的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巖水庫迎來重大節點,水庫大壩進入填筑施工階段,意味著成都市民距離用上文井江水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
水庫有多大?相當于108個錦城湖
李家巖水庫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壩址位于崇州市懷遠鎮境內,開發任務以城鄉供水為主,兼顧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
據水電七局項目負責人介紹,李家巖水庫裝機容量1.84萬千瓦,正常蓄水位763米,總庫容17346萬立方米,相當于108個錦城湖庫容。水庫建成后,將成為成都新的“放心水缸”。
李家巖水庫還是成都市民供水安全的“雙保險”,假設岷江發生水質事故或遇連續枯水年,李家巖水庫可提供0.42億立方米應急備用水量,滿足成都市30天、人均綜合生活需水70%的應急供水需求。對于解決成都市中心城區供水單一問題、保障中心城區供水安全、提高抗風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水庫建成后還可以有效調節文井江徑流,提高文井江灌區的灌溉保證率,對促進崇州市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豆腐上雕花?人水和諧打造綠色生態文明工程
站在李家巖水庫右岸壩肩極目遠眺,青峰嶺社區境內萬壑綿延,草木繁盛;文井江蜿蜒盤旋,百轉千回,悠悠江水靈動飄逸。在秀美山水的滋養下,這里的動物也充滿了靈性,鳥雀成群,松鼠結對。水庫所在地臨近當地的風景名勝區,不僅有“水上公園”白塔湖、“人間龍宮”九龍溝,還是珍稀動物大熊貓保護區的緩沖地帶。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建設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臨近自然保護區的李家巖水庫建設者對此理解更加深刻。如何實現工程施工與保護環境并駕齊驅,成為水庫建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就算是在豆腐上雕花,也要做出一篇好文章。”
項目部堅持人水和諧打造綠色生態文明工程,為保證野生動物棲息健康,避免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破壞,項目部除做好裸土覆蓋、植被綠化等常規工作以外,還積極開展科研攻關,確保實現現場施工零排放、零污染:一是對噴淋設備、揚塵在線監控儀進行技術創新,當現場施工產生的振動波、粉塵、PM10、PM2.5達到預警值,噴淋降塵設備將會自動開啟,并根據需要調節水量大小,解決現場施工過程中的粉塵治理問題;第二是對現場地層巖性的最小單耗藥量、多段位起爆數量、同時起爆單響藥量、布孔方式、炮孔堵塞填充物對振動波傳遞規律影響的研究,嚴格控制爆破過程中產生的震動。
“水庫建設伊始,我們便組織編制環水保管理制度7項,報送專項環水保方案4篇,與具備資質的垃圾清運單位簽訂協議2份,協助環水保第三方監測單位完成了1、2號渣場環水保設施,發現并治理環水保隱患16項……”
“軟件”過關,硬件同樣過硬!在施工現場,洗車池、三級沉淀池應有盡有,就連砂石混凝土系統也配置了污水處理系統,項目部以務實舉措,對施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固體廢棄物、廢油廢水進行嚴格管控,保持風景名勝區及第二水源地生態、生物環境。
未來一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嶄新李家巖值得期待!
“智慧大腦”?無人碾壓、智能灌漿助力工程優質建設
李家巖水庫的核心是高123米的砼面板堆石壩,填筑工程量約404萬立方米。
如何建好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福澤子孫的民生工程?答案在“智慧工程”,具體做法是給大壩施工安上“智慧大腦”。
“我們將電子芯片植入施工設備,建立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施工項目信息化生態圈,通過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提供過程趨勢預測,實現工程施工可視化智能管理。”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在大壩填筑過程中,將綜合運用無人駕駛碾壓技術、智能灌漿技術、智能拌合站管理技術、長距離壩料運輸信息化管理技術等四大核心技術,為工程質量保駕護航。”
此次大壩填筑采用的無人駕駛碾壓技術,在成都市水利建設施工中屬于首次應用。項目部引進具有高度智能化和無人化的路面機械成套機群施工設備,以實現攤鋪機3D自動找平和行駛自動引導、壓路機無人駕駛和智能壓實技術。操作人員只需要坐在控制室,就可以對多臺碾壓設備進行遠程操控。與傳統人工駕駛碾壓相比,其施工效率可提高20%,碾壓作業更加精確可靠,施工安全也更有保障,對于推進工程建設進度,保障工程質量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隱蔽工程,陽光作業。項目部在基礎灌漿施工中,引進集智能壓力控制、無級配漿、灌漿工藝控制和灌漿成果分析與處理、無線接入云服務器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灌漿系統,以智能“一鍵灌漿”替代傳統的人工灌漿,實現灌漿全過程智能化施工及管理。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遙想當年,水電七局披肝瀝膽建造紫平鋪水庫,其源源活水早已福澤萬千。如今,水電七局再次集結文井江,將繼續竭力為成都人民奉獻可靠民生工程,建設“放心水缸”。
水庫大壩開始填筑
施工現場
拌合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