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這里白天氣溫降到零下二十多攝氏度,大雪覆蓋著一望無際的土地,戶外已經不適宜開展露天作業,整座城市的腳步慢了下來。
這是黑龍江省東部邊陲小城七臺河,與同為煤炭城市的鶴崗僅200公里的距離。讓這座城市聲名遠播的是短道速滑項目,近年來先后誕生了楊揚、王濛、范可新等多位冬奧冠軍和世界冠軍。
七臺河作為先有煤礦后有城市的地方,這里超過一半人的生活與煤礦息息相關。但煤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隨著開采量的不斷增長,在2009年,七臺河被國家列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隨之而來的是全面轉型的考驗。
人口方面,2010年到2020年,七臺河從92萬人降到不足6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2.85%。這些年,為了治理采煤沉陷區,當地政府花費數百億元,讓20多萬群眾住進了保暖設施齊全的新房。
目前,七臺河正在大力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食品加工等產業,并與廣東省江門市對口合作成立產業園區。前方困難重重,挑戰諸多,但這座“冠軍之城”俯下身做好了沖刺的準備。
低廉的房價
2015年的房子每平方米1800元難賣出
近兩年,與七臺河相隔200公里的鶴崗,由于房價便宜吸引了一批投資客。他們在這里拍Vlog、做直播,讓這座邊境城市漸漸成為網紅打卡地。
其實隨著近年來煤炭資源枯竭、人口不斷外流,七臺河的房價也開始大幅下滑。
在全國各大地級市的房價排行榜中,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往往是倒數前三名。
去年11月中旬,記者來到七臺河探訪。當地市民余凱(化名)在新興區如意家園小區開了家麻將館,見記者咨詢房子,連忙迎了上來。“我家有個4樓的房子要出售,要不上去看看?”說著把記者帶到了4樓一套53平方米的一室一廳。這套房子裝修完善,坐南朝北,住兩個人是沒有問題的。“房子是2015年前后建成的,還比較新,要的話10萬塊就可以。”算下來,這個水電齊全拎包入住的房子,實際上每平方米只有1800多元。見記者有些猶豫,余凱連忙補充道:“手頭緊的話預付六七萬也可以,到時房款還清了房本再拿過來。”
據余凱介紹,類似房子在如意家園有上百套。如意家園屬拆遷安置小區,幾乎每家都有兩三套房子,有些甚至有五六套。
“七臺河的房子明顯供大于求了。”這是當地不少市民的感慨。前些年煤炭開采正盛的時候,沒人想到資源枯竭后城市會衰退得如此迅速。
叢大勇(化名)是余凱隔壁樓的鄰居,他在新興煤礦干了20多年,去年11月底退休。在七臺河,他只有一套住房,是當年煤礦分的,但現在他卻執意要將房子賣掉,“不想在這兒住了,我姐姐和侄子都在青島、煙臺那邊等著我”。
前兩年,曾有人出價6萬元想買下他那套45平方米的房子,叢大勇當時覺得房價過段時間會漲上去,沒賣。現在他后悔了,“現在5萬塊都賣不掉,裝修時我還花了兩萬呢”。
不過他話鋒一轉,又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到外地去了,我在煤礦工作了20多年,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下井,很難招到人,那些年紀大的都在等著退休。”
他望著窗外被白雪覆蓋著的小山坡,山坡上的松樹和白楊挺拔而孤寂。“七臺河跟鶴崗差不多,都是先有煤礦后有城市,這個小區的人都是從采煤塌陷區遷過來的,之前家里面積大的分到了兩三套房,原來的地方已經拆除進行了綠化。”
叢大勇在煤礦主要做輔助工種,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相比之下,采煤的工人每月有七八千元。每天早上6點30分,通勤車會準時來小區門口接人;下午3點左右,他們會被按時送回來,這樣的生活持續了20多年。
人口外流
十年間人口總量減少23萬
由于氣候原因,進入11月,這里已是天寒地凍,城里家家戶戶暖氣相通,街上人煙漸少。晚上6點鐘各大商場和超市就開始打烊。
在七臺河市區,很少看到高新科技公司的身影,這座城市超過一半人的生活直接與煤炭相關。這樣的格局導致煤炭開采興盛時城市急速發展起來,而煤炭資源一旦面臨枯竭,人口外流的現象就特別明顯。
據七臺河市統計局、七臺河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七臺河人口總量為689611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20471人相比,減少230860人,下降25.08%,年平均增長率為-2.85%。
談及人口外流,當地人的普遍看法是,“我們這邊太冷了,冬天的時候戶外基本停止了工作。加上沒有其他產業做強有力的支撐,煤炭開采乏力的時候人口就會自然流向其他地方,特別是南方城市。”
王智遠(化名)退休前在七臺河各大煤礦做機電維修。他向記者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七臺河煤礦開始興起,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在煤礦干了差不多40年。”他說,當煤炭資源開采殆盡的時候,鐵路就派不上用場了,煤礦里面的學校、商場、醫院都會廢掉,大批人員會轉崗到其他煤礦,還有一部分人會離開這里。
隨著近些年清潔能源的發展以及煤炭開采量的不斷減少,東北地區煤炭城市人口外流的現象愈加突出,附近的雙鴨山、鶴崗、雞西等城市,人口數量都在逐年下降。
王智遠說,現在黑龍江的4座煤炭城市(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年輕人離開后恐怕再也不會回來了。“在七臺河的汪清湖小區,房價每平方米還不到1000元,比鶴崗很多房子都要便宜。”
他說很理解年輕人的選擇,但自己現在已經退休了,不會再往其他地方去。
資源面臨枯竭
花費數百億元治理采煤沉陷區
2009年,七臺河市被國家列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后的2013年,又被列為衰退型資源型城市。
官方資料顯示,七臺河面積6221平方公里,擁有煤炭、石墨、黃金、大理石、石灰石等1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煤炭保有儲量17億噸,遠景儲量37億噸,是黑龍江省重要的主焦煤和無煙煤生產基地。從1958年開發建設以來,七臺河累計為國家貢獻了超過6億多噸優質原煤。有專家預計,按照目前的進度,七臺河煤炭開采時間只能持續50多年了。
新興區寶泰隆路見證了七臺河煤炭發展的輝煌,也正在經歷這座城市的衰落。
王智遠把記者帶到這條如今有些“偏僻”的路上,如果不打開地圖,很多本地人也很難知曉這條路的名字。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誕生了七臺河第一家商店、第一家電影院、第一家供銷社……此后的繁華都是從這里起步的。
寶泰隆路也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王智遠經常玩耍的地方。但現在,映入眼簾的是沉陷到公路下面兩米深的平房,當年的地標性建筑——兩層樓高的第二百貨商店已經明顯傾斜,前面鑲嵌的“百貨批發零售交易市場”字樣也有些殘缺不全了。周邊原本是由低矮平房組成的村落,現在已經拆除種上了松樹。
資料顯示,由于七臺河“先有礦,后有城”,其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天生“缺陷”,采煤沉陷等地質原因導致地下管網破損嚴重。近年來,新興采煤沉陷區、茄子河獨立工礦區、勃利城區老工業區治理工程任務十分繁重,部分項目受配套限制進展緩慢。
為了治理采煤沉陷區,完成采煤煤礦棚戶區改造和采煤沉陷區棚戶區改造,七臺河累計投入數百億元,新建搬遷安置住宅5.54萬套,貨幣化安置2.6萬套,涉及24萬名群眾。并累計獲得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財力轉移支付資金近30億元。
在2017-2019年度,七臺河市連續三年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組織的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中均為“良好”,為黑龍江省參評市(縣、區)資源型城市中的最佳成績。
不過,要完成徹底轉型仍然任重道遠。七臺河過去偏重于煤炭采掘和精深加工,其他領域的人才相對較少,服務業層次較低,在替代產業方面也存在短板。多元化轉型七臺河未來努力的方向。
城市的榮耀
“冬奧冠軍之鄉”讓七臺河精神振奮
雖然七臺河地處偏遠,經濟也不算發達,但這里誕生了楊揚、王濛、孫琳琳、范可新、張杰等多位冬奧冠軍和世界冠軍,斬獲了世界級金牌177塊(其中包括冬奧會金牌8塊、特奧會金牌7塊),國家級金牌535塊,有16人次打破世界紀錄。
因此七臺河被譽為“冬奧冠軍之鄉”,2022年11月11日,中國奧委會授予七臺河“奧運冠軍之城”獎杯。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七臺河短道速滑事業的奠基人孟慶余。
孟慶余出生于哈爾濱一個工人家庭,1969年,18歲的他被分配到七臺河,在新建煤礦當采煤工人。王智遠當時在煤礦做機電維修,與孟慶余一塊兒工作了一年多時間。
“當時我們一組有好幾個都是知青,我還不知道他會滑冰。”他記得孟慶余剛開始做鉚工,后來給礦車貼框加邊,再后來就做短道速滑教練了。
孟慶余的妻子韓平云回憶說,1972年,孟慶余代表七臺河參加冰上運動會,一舉奪得1500米、3000米和5000米比賽三項冠軍。因為在這次比賽中的突出表現,他被調入市體委,成為七臺河市的滑冰教練,并開始著手組建速滑隊。
后來的訓練非常艱苦,七臺河市體委當時有個冰場,但由于經費太少雇不起人,孟慶余就每天晚上掃冰到八九點鐘,第二天凌晨一兩點再起來澆水。東北零下30℃的氣溫,水花濺到身上后馬上就結冰了。
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孟慶余帶過的楊揚、王濛、孫琳琳、范可新都成長為冬奧冠軍。不幸的是,在2006年8月孟慶余遭遇車禍去世,當時年僅56歲。但他的弟子張杰、趙小兵、董延海、張利增……接過孟慶余手中的秒表,繼續著他未竟的事業,幫助更多孩子實現冠軍夢想。
如今,短道速滑這個冬奧項目讓七臺河重新振奮起精神。王智遠說,普通市民對于“冬奧冠軍之鄉”從心底里感到自豪,很多孩子從小學就開始練習速滑。
除了冬奧項目,七臺河近年來在生物醫藥、新能源產業、食品加工方面也取得了不錯成績。通過與江門市對口合作,在產業園區、政策體系、招商引資方面借鑒了經驗,為更多非煤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這座城市正在轉型的路上破浪前行。(盧燕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