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并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之際,中俄兩國簽署了新的能源合作協議,主要涉及原油、天然氣以及低碳發展領域。近年來,中俄油氣領域合作不斷加強,亮點不斷,對兩國關系和地緣政治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日益加強的合作正在幫助中國不斷拓寬油氣進口來源渠道,提升能源供給保障的安全性,同時也推動了俄羅斯國內石化行業的發展,帶動了其國內投資和就業的增加。
合作再度升級
在傳統的油氣領域,此次協議主要涉及增供內容。天然氣方面,中俄雙方簽署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遠東天然氣購銷協議》。根據協議,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俄氣”)向中國的天然氣長期供應增加100億立方米/年,將經由遠東天然氣管道向中國供應天然氣。
原油方面,中俄雙方簽署了《〈保障中國西部煉廠供油的原油購銷合同〉補充協議3》。根據協議,俄羅斯石油公司將通過過境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合計供應1億噸石油,協議期為10年,中國西北部的工廠將對原油進行加工。
此外,雙方還將合作延伸到了低碳發展領域,簽署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與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低碳發展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協議,雙方將在低碳發展的多個領域探索合作的可能性,包括能源效率技術、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以及智能和數字化解決方案。
此次天然氣增供協議無疑是此次中俄能源系列協議中最受關注的一項。近年來,中俄天然氣領域合作不斷升溫,成為兩國能源領域合作的新亮點。
2014年5月,中俄兩國簽署了《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成為兩國首份管道氣長期供應合同。合同約定的總供氣量超過1萬億立方米,期限長達30年。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氣源來自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科維克金、恰揚金等氣田,經由俄羅斯境內“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向中國供氣。中國境內段起自黑龍江黑河市,末站位于上海市,途經9個省市,首期按50億立方米/年供氣,最終達到380億立方米/年的供氣量。
此次天然氣增供協議是兩國簽署的第二份管道氣長期供應合同,將經由遠東天然氣管道輸氣。該管道的起點為俄羅斯庫頁島,穿越日本海后,直達中國的黑龍江省。新協議的簽署意味著俄羅斯向中國的管道氣供應量將進一步增加。在項目達到運輸極限后,俄羅斯對中國的管道氣供應總量將達到480億立方米/年。
此外,俄羅斯還在積極推進其他中俄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建設。俄氣近日宣布,已于2022年1月完成SoyuzVostok天然氣管線項目的可行性研究。SoyuzVostok管道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力量-2”管道在蒙古國境內的延長線,計劃過境蒙古國向中國輸氣,該管道預計2024年開始建設、2030年開通。若最終成行,俄羅斯將向中國再增加500億立方米/年的管道氣供應量。若上述項目全部順利實施并達到運輸極限,俄羅斯對中國的管道氣供應量將達到1000-1200億立方米/年。
2019年12月2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北段(黑龍江黑河-吉林長嶺)正式通氣;2020年12月3日,中段(吉林長嶺-河北永清)正式投產運營;2021年1月6日,南段(河北永清-上海)工程全部進入建設階段,預計將于2025年建成投產。此外,2021年1月3日,俄羅斯開始全面按照100億立方米/年的合同氣量向中國供氣。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開通使得我國基本完成了天然氣進口通道的“四角戰略”,即西北(中亞天然氣管道)、西南(中緬天然氣管道)、東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以及東南(LNG海上通道)。四大通道正在拓寬中國天然氣進口來源的渠道,不斷提高天然氣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助力中國能源系統的低碳清潔化轉型。
目前俄羅斯正在遭受來自西方的制裁壓力,且歐洲地區天然氣消費增速已連年放緩,增大對歐洲市場的天然氣供應面臨諸多困難。而近年來,中俄兩國外交關系不斷升溫,經貿合作不斷加強,且中國天然氣消費市場增長潛力巨大,對于俄羅斯而言,加大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無疑是其較好的選擇。
但必須指出的是,目前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管道氣成本偏低,約為0.3美元/立方米,幾乎接近于0.3-0.35美元/立方米的成本價,并遠低于俄羅斯對歐洲出口管道氣的價格(0.5-0.6美元/立方米),俄羅斯正在承擔較大的出口成本壓力。
目前俄羅斯采取的一個解決途徑是,不斷加大與中國在北極地區LNG項目的合作力度,比如亞馬爾和北極LNG-2項目均有三桶油的參股,借此俄羅斯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將LNG出口至日本、韓國、印度等其他亞洲國家,進而提高其天然氣出口貿易的盈利性。
雙贏的合作
中俄原油增供協議是此次中俄能源系列協議中的另一重要合作內容。中俄原油貿易合作開始時間早于天然氣。2005年1月8日,中俄兩國簽署了《關于進口4840萬噸俄羅斯原油的長期貿易合同》。根據合同,俄羅斯在2005年至2010年間通過鐵路向中國供應原油4840萬噸,同時從中國獲得60億美元的貸款,并以原油貿易獲得的收益償還貸款。
2009年2月,經過近十五年的談判,中俄原油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俄羅斯聯邦政府能源談判機制會談紀要》,協議內容涵蓋中俄原油管道修建、長期原油貿易、貸款等一攬子合作項目。根據協議,從2011年1月1日起,在未來20年內,俄羅斯每年通過管道向中國供應1500萬噸原油。
中俄原油管道起點為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原油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在騰達穿越黑龍江后,到達黑龍江省漠河市,沿線經過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3個縣市區,終點為中國漠河—大慶原油管道漠河首站。管道在俄境內段長約63.4公里,黑龍江穿越段長1.5公里,我國境內段長約965公里。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一線工程正式投產運營,設計運輸能力為1500萬噸/年;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建成投產,設計運輸能力增至3000萬噸/年。
2013年6月,中俄兩國簽署原油長期增供協議,合作協議達25年,供應總量為3.65億噸,中國進口俄羅斯原油合同量達到4610萬噸/年。具體來看,俄羅斯在先前中俄原油管道1500萬噸/年輸油量的基礎上逐年向中國增供原油,到2018年達到3000萬噸/年,增供合同期25年,可延長5年;于2014年1月1日開始通過中哈原油管道每年增供原油700萬噸,合同期5年,可延長5年;同時,在中俄合資天津煉廠建成投運后,每年向其供應910萬噸原油。
而此次協議涉及的原油增供將通過中哈原油管線實現。中哈原油管道總體規劃年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西起里海的阿特勞,途經阿克糾賓,終點為中哈邊界阿拉山口,全長2798公里。該管道于2009年7月全面建成投產,2010年至2021年,該管道已經連續12年每年向中國輸油超1000萬噸。
近年來,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19-2021年,原油進口量占國內原油加工量的比例均已超過70%。海上原油一直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而陸上原油進口通道僅有中俄、中哈和中緬三條,且進口量十分有限。此外,中緬管道仍是轉運從海上來的中東原油,所以我國真正的陸上原油通道僅有中俄和中哈兩條。而由于海上原油主要來自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運輸線路均要經過馬六甲和臺灣海峽,一直面臨著較大的地緣政治風險。
隨著中俄原油管道的開通以及進口量的不斷增大,中國原油進口的渠道不斷多元化,在保障中國原油供給安全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2021年,中國從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占當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比例已達到16.4%,較2017年提升1.7個百分點。而此次增供協議的簽訂,將進一步推動中俄兩國原油貿易的發展,我國陸上原油的進口渠道將進一步得到增強。
而對于俄羅斯來說,長期以來,油氣出口貿易在其國家發展和外交戰略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但目前,俄羅斯的原油主要銷往歐洲地區,存在地域過于集中的問題,而在較具發展潛力的中國和日本市場上俄羅斯原油所占份額很少。
近年來,俄羅斯正在努力使其原油出口的路徑更加多元化,加強與中國原油貿易便是其戰略中重要一環。此外,與中國油氣領域的合作還推動了俄羅斯勘探開發投資的加大以及化工項目建設的發展,為其國內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稅收。(洛之楹)
來源:能源雜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