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朱靜霞 戰旻玥)總有那么一些時候,三峽集團流域管理中心員工楊瑞,會因身上穿著的那套灰色舊工裝,被別人好奇打量。
“這套舊工服沒見過,看起來有年頭了,咋還穿?”
“它陪伴我走過了從三峽工程建設高峰期,到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的幾十年歲月,哪舍得扔呢!再說,工作上要艱苦奮斗,生活中要勤儉節約,日子再好,這套工服我能穿一天就穿一天!”
▲ 當年的工服,楊瑞至今仍在穿。(流域管理中心供圖)
短暫的對話往往以好奇開始,以敬佩結束。每每此時,楊瑞的內心總會涌起自豪與感恩之情——
那份源自三峽工程建設時期,全體建設者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自己終究是傳承下來了。
開基創業離不開艱苦奮斗,興家立業離不開勤儉節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傳承的樸實道理,既是歷代先賢治國治家的信條,也是三峽人傳承發揚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
從三峽工程建設時期,睡草席戰濁浪的樂觀無畏,到新時代建設白鶴灘水電站等大國重器時,勇探蠻荒之境的生動實踐……復盤三峽集團發展壯大的成長史,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始終伴隨并激勵著全體三峽人成就輝煌事業。
1994年,時年20歲的楊瑞入職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工程建設部,參與創造和見證了這座偉大工程太多的歷史性時刻——
▲ 楊瑞1994年入職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工程建設部時領取的床單,至今仍在使用。(流域管理中心供圖)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開工建設;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大江截流;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澆筑到頂;2020年11月,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
穿了幾十年的灰色工裝,如今起了褶皺,不再美觀。但那“皺紋”間,卻藏著三峽工程建設者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寶貴歲月。
楊瑞告訴記者,1993年11月至1997年11月,工程建設部全體職工,都在三峽工地上的洞灣小區辦公和住宿。“我們把一切力量都投入到工程建設中去,顧不上辦公和生活條件。宿舍鋪著草席就能睡,不安空調,只裝大吊扇。”
1995年夏天,百年未遇的酷暑“蒸烤”著三峽工地。早上睡醒,楊瑞總感覺自己像是躺在了水面上,草席早已被汗水濕透。但更讓她難以忘卻的,是那些已入耄耋之年,卻依舊在酷暑下忘我工作的老專家們。
▲ 三峽工程建設初期,三峽工程建設者辦公和居住的洞灣小區。(資料圖片)
“考慮到他們的工作更為繁重,本可為他們配備空調,但他們都以價格太貴拒絕了。”楊瑞說,直到1997年11月大江截流之后,工程建設部職工才整體搬遷至條件稍好的新宿舍。
從專家到技術人員,再到普通工人,在壯闊的三峽工程建設史上,每名建設者,都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八個大字上的重要筆畫。
陳家沖220千伏變電站,是三峽工程安全穩定施工的重要保障。為確保變電站一直正常運行,職工們晚上就睡在未竣工的臨時辦公室里。
最大的一間房,能放十幾張床,是標準的“大通鋪”。早上醒來,大家笑談昨晚誰磨了牙,誰說了夢話,誰起夜頻繁……個人隱私可謂“一覽無余”。
▲ 洞灣小區內,至今仍存放著三峽工程建設時期的相關芯樣。(資料圖片)
在三峽工程的建設隊伍中,女子焊接班的故事廣為流傳。平均身高不到1.6米的女焊工們,每天都要抱著5公斤重的焊條,拽著四五十米的焊把線,爬樓梯、翻模板、鉆鋼筋網。
寒冷冬季,遇到狹小而特殊的焊接部位,姑娘們脫去棉襖,換上焊服,蜷縮在狹窄空間里,蹲不得站不得,但接頭不焊完,誰都不愿鉆出去;流火七月,她們仍要里三層外三層把自己包裹嚴實,即便這樣,也無法避免皮膚被弧光灼得層層脫落,手腳被飛濺的火星燙得傷痕累累。
如今,楊瑞是一名紀檢工作人員。她說,三峽工程建設者“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在流域管理中心得到傳承。
流域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流域管理中心正把養成“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與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持續教育引導職工培養過“苦日子”的作風,增強過“緊日子”的自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