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進一步明確現貨市場建設要求,進一步擴大經營主體范圍,統籌做好各類市場機制銜接,提升電力現貨市場運營保障能力等部署。
當前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面臨三個問題
電力市場改革近年來一直在穩步推進。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電力現貨市場是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22年,《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建設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知》內容豐富,主要是解決現實執行中的問題,目前電力現貨市場的問題主要是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問題以及電價問題。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重陽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幾年探索,電力現貨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電力安全保供能力、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等方面作用顯著,但還不夠。當前電力現貨市場建設主要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電力供給方面,國內對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要求大于靈活性需求,電力市場體制改革背景下形成省間電力需求的競爭關系,降低了電力省間流動的積極性,導致現貨市場中省間交易占比小。2015年,《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奠定了電力市場改革以省為單位的推進格局,客觀上導致各省更注重省內保供電,2022年省間現貨交易電量占比不足1%,省間現貨交易不活躍,減緩了全國統一電力大市場建設進程。
第二,電力需求方面,對低電價的預期影響地方推動電力市場化的積極性。我國的電力系統在全球范圍內具備領先的穩定性和相對低廉的用電價格,居民用電價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0.18美元/千瓦時,工商業用電處于世界中等水平,存在一定的交叉補貼現象,現貨市場將更多反映短期供需,減少部分“用電政策紅利”,同時新能源的接入長期來看會推高用電成本,影響短期內各方推進現貨市場的積極性。
第三,電力能源的省間配置存在技術壁壘,省間通道建設與各省發電端建設匹配度不高,特高壓工程為代表的跨區、跨省電網建設滯后于風光大基地電源建設,制約著省間電量充分交換。
記者了解到,在持續優化省間交易機制方面,《通知》要求省間電力現貨市場繼續開展連續結算試運行,2023年底前具備連續開市能力。推動跨省跨區電力中長期交易頻次逐步提高,加強與省間現貨協調銜接,探索逐日開市、滾動交易的市場模式。
儲能+虛擬電廠有望發揮大作用
《通知》要求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分時價格信號,推動儲能、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新型主體在削峰填谷、優化電能質量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探索“新能源+儲能”等新方式。為保證系統安全可靠,參考市場同類主體標準進行運行管理考核。持續完善新型主體調度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能力,更好地適應新型電力系統需求。
在林伯強看來,儲能是配合光伏和風電的,虛擬電廠則是綜合服務的,二者相結合對保障電力系統穩定性、實現“雙碳”目標都是大有好處的。但應該看到,虛擬電廠本身并不發電,而是將電網中大量散落的、可調節的電力負荷整合起來,加入電網調度,實現有效“削峰填谷”。與此同時,還可以提供調頻、調壓、備用等電力輔助服務,增強電網安全性。
“儲能、虛擬電廠本身是技術層面的賦能,將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為推進現貨市場奠定基礎。虛擬電廠是一種更高效的用電模式設計,能放大電力資源分配過程中市場價格信號的作用,提升電力資源分配的經濟效率。技術與交易機制兩方面同時改進將提升整個電力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有力支撐現貨市場的構建。”劉重陽表示。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呂紅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