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隨著天津“兩會時間”結束,全國地方“兩會季”正式落下帷幕。今年,能源電力依舊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擴大有效投資”“推進能源建設”“著力穩產保供”“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被多個省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打響了“前哨戰”。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推動“十四五”規劃落地的關鍵之年。地方兩會視角下,今年各地能源電力又有哪些新部署和新變化?
擴大內需,投資消費齊發力
近期,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21年經濟成績單陸續出爐,各地經濟普遍實現恢復性增長,多個省份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
新的一年,地方經濟如何布局?
總體看,穩增長仍是各地2022年經濟工作重心。在實施路徑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成為經濟發展重頭戲。各地紛紛在擴大有效投資上發力,加快能源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去年,湖北經濟恢復顯著,以12.9%的增速位列全國第一。今年,湖北將堅定不移鞏固回穩向好態勢,在能源方面提出加快建設襄陽宜城火電、荊州熱電二期、隨州電廠等火電項目和黃岡平坦原、咸寧大幕山、宜昌清江等抽水蓄能項目,實施金上—湖北直流特高壓等輸配電項目,推進宜昌、恩施頁巖氣勘探開發。
河南、四川、新疆等地均將能源電力領域作為投資重點之一。河南將加快實施魯山和輝縣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爭取陜電入豫工程核準開工。四川將加快推進特高壓工程建設,更加注重“兩新一重”項目的投資拉動作用。新疆將推動“疆電外送”第三通道開工建設,建強完善750千伏主干網架,并依托荒漠戈壁建設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加快新能源發電、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數字化智能電網項目建設。
聚焦穩增長、振興實體經濟,甘肅提到了“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在加快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的同時,甘肅提出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將于今年建成“十四五”第一批風光電項目,并啟動建設酒泉—湖南特高壓工程配套風電、“隴電入魯”工程及配套風光電項目。
擴大內需、發展經濟,不僅要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的關鍵作用,還需著眼需求側,更好滿足高品質的消費需求。
為此,山西提出打造一批地標性夜經濟生活集聚區,積極發展首店經濟、流量型經濟。江西表示將于今年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全覆蓋。重慶激發縣鄉消費,鼓勵區縣開展新能源汽車促銷、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
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海洋經濟、冰雪經濟……各地新一年部署中,能源電力與新業態、新模式有了更多交集。
數字經濟強省浙江提出,今年要深化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做大做強智能光伏等產業。山東堅定不移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推進自動化碼頭、智慧管理平臺等智慧港口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東北亞國際集裝箱運輸樞紐和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中轉分撥基地。福建著力壯大綠色經濟新優勢,加快建設國家新能源產業創新示范區和國內領先的電動船舶研發制造基地,大力培育節能環保產業。因勢發展后奧運經濟,河北將建設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氫能產業示范城市,推動冰雪運動、冰雪事業、冰雪產業融合發展。
站在新起點,各地因地制宜加快新經濟布局,不僅給能源電力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動力。
能源保供,統籌發展與安全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要確保能源供應”“加強煤電油氣運等調節,促進電力充足供應”。
今年,各地兩會均對增強初級產品保障能力特別是加強能源電力保供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聚焦增儲保供,正在轉型發展的產煤大省山西將以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牽引,依法合規釋放先進產能,推進煤礦智能化改造,加快5G智慧礦山建設,再建成20座智能化煤礦、500處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遼寧將完善能源礦產保障儲備供給體系,維護電力、供水、油氣、通信、網絡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黑龍江致力發揮煤炭、煤電基礎保障作用,釋放煤炭優質產能,今年力爭新增煤炭產量300萬噸以上。
山東、重慶、西藏等地均部署建設多渠道能源保障網。重慶將暢通北煤入渝通道,啟動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推進三峽電、川電、疆電入渝,開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內部挖潛。山東立足自身優勢,加快建設山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推進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建設,加快建設魯北風光儲一體化等重大工程。西藏表示要加快川藏鐵路供電工程二期項目進度,開工建設街需、冷達水電項目和雅中光伏基地,實現蘇洼龍水電站投產發電,力爭開工建設金上—湖北特高壓直流工程。
去年制定50條措施增產保供、圓滿完成國家交付的18個省份煤炭保供任務的內蒙古,今年將在加強特高壓外送通道和配套電源工程建設、優化蒙西電網東部末端網架和電源點支撐布局的同時,加大清潔能源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力度,強化煤炭應急產能儲備。
同樣著眼于“應急”,江蘇提出要抓好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儲備能力建設,有效提升能源供給能力和抗風險水平。陜西將狠抓“優煤、擴油、增氣”各項工作,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強化穩產、保供、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經歷了2021年的特大暴雨災害,今年河南將著力補齊城市防洪排澇短板,加快推進住宅小區、重要用戶地下配電設施防澇遷移改造。
翻看各地政府工作報告,聚焦能源保供,安徽推進燃煤機組發電量和工商業用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浙江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寧夏強化市場保供穩價,加強協同監測監管,增強政府儲備調控……新一年,各地能源保供措施各有側重、不一而足,不僅表明了全社會保障民生福祉的積極行動,更彰顯了“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信心決心。
聚焦“雙碳”,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今年地方兩會,“綠水青山”“清潔低碳”“能源轉型”依然是高頻詞。目前公開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普遍成為各地2022年重點任務之一。
完善頂層設計是許多省份的首要任務。今年,湖南將出臺全省碳達峰行動方案和“雙碳”工作實施意見,加快推進能源、用地、產業、交通運輸結構調整。重慶將制定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碳達峰實施方案。江西、福建、甘肅等地則明確要求健全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從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列出的目標清單來看,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成為眾多省份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上海明確加快閔行燃機、海上風電等項目建設,新增光伏發電裝機30萬千瓦。浙江計劃啟動100萬千瓦新型儲能項目開工建設,新增風力、光伏發電裝機400萬千瓦以上。陜西提出“加快陜北至湖北、神府、渭南三大新能源基地項目建設,推進抽水蓄能電站、氫能示范項目實施”。
今年,各地推出了打造風光氫儲產業群、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動力電池產業升級等一系列舉措,相關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風光無限”的青海加快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高質量建設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繼續擴大兩個可再生能源基地規模,集群化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持續壯大以新能源發電成套設備及關聯設備制造為主體的產業鏈,積極培育光伏和儲能制造兩個千億級產業。
水電大省四川則將積極推進“三江”水電基地、涼山州風能發電基地、“三州一市”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打造國家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
吉林立足自身優勢,將更多資源集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表示要全面開工建設一汽奧迪新能源汽車項目,配套布局新能源電池等核心部件研發生產,帶動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化應用,助力打造萬億級長春國際汽車城。
此前,《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為底線,穩妥有序、循序漸進推進碳達峰行動。今年地方兩會,各地服務“雙碳”的目標規劃均強調樹牢底線思維,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平穩過渡。
浙江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落實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政策。江蘇強調要平穩有序落實“雙碳”目標,防止“碳沖鋒”和“運動式”減碳。遼寧明確要求推進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行業碳達峰行動,堅決防止一刀切、運動式減碳。河北提出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各地敲定新一年發展路線圖,正展現出新風貌與新氣象。從一個車間、一家企業的生產作業和節能改造,到一個產業、一個地區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再到整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電力都將繼續發揮基礎保障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