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電源是一家什么企業?
24年前,陽光電源從光伏離網控制器起家,逐步發展成為光伏逆變器產品領域的王者。自2015年起,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歷史出貨量一直牢牢占據全球第一的寶座。2020年,陽光電源全年光伏逆變器發貨量達35GW,產品市場占有率約28%,穩居全球第一。
陽光電源2020年半年報顯示,光伏、儲能、其他行業營收占比分別為:88.21%、3.61%、8.18%。據公開信息顯示,陽光電源在光伏產業內,除了光伏逆變器產品制造之外,還涉及到光伏電站系統集成、水面電站浮體、電站運維等業務形態。因此,無論是從企業成長歷史,還是從業務占比來看,說陽光電源是一家光伏企業一點不為過。
筆者注意到,陽光電源近年來還涉足儲能、電動車電機控制器、充電樁等新能源電力電子業務,其中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集成市場出貨量自2016年起連續多年位列中國第一。2021年03月18日,在PAT2021愛光伏一生一世光伏先進技術研討會上,陽光電源發布了國內最大功率的SEP50 PEM制氫電解槽,功率高達250KW,生產每立方米氫氣僅需4.1度電,電壓效率達86%,設計壽命更長達10年。這款制氫產品對電源波動性輸入功率的適應性也非常強,可以在10%到150%范圍內持續輸出,適用于光伏、風電等不穩定電源的應用場景。這個制氫產品的發布,標志著陽光電源開始從逆變技術向新能源應用的縱深領域跨界破圈。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的大背景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電力無疑會逐步成為電力系統的主角,儲能、氫能、電動車等新能源關聯產業鏈也將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雖然陽光電源除光伏之外的板塊業績占比不到12%,但其前瞻性產品布局的增長潛力非常值得期待。從這個角度來看,陽光電源已不僅僅是一家光伏企業,而是一個橫跨新能源產業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
陽光電源與華為相比有什么優勢?
華為2020年的營業額為8914億,而陽光電源2020年的營業額在200億左右,在綜合體量上不是一個級別,沒有可比性。但我們注意到,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和運營商業務占據近90%的份額,也就是以手機和電信設備為主;華為的光伏逆變器業務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短短數年就能大放異彩,但在整個華為業務體系里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年報里也沒有任何體現。那么,陽光電源與華為相比有哪些優勢呢?
01.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
3月18日,在“PAT2021愛光伏一生一世”先進技術研討會上,陽光電源發布了全球功率最大組串逆變器SG320HX,最大輸出功率為352kW,再度刷新了1500V組串逆變器功率等級。陽光電源作為中國光伏逆變器產業的技術先驅,幾乎引領著每一次光伏逆變器的技術進步。華為在IT和通訊領域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但光伏逆變器更多的是電力電子技術,華為的IT通訊技術平臺能對光伏逆變器增益多少值得商榷。
02.多場景應用下的運行經驗
2020年8月,在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工程電網支撐能力升級測試中,陽光電源運行了10年的逆變器順利通過檢測,成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無需更換設備即通過測試的企業,而陽光電源光伏逆變器在全球很多電站項目上穩定運行超過10年的案例也非常多。陽光電源在光伏電站系統集成、工程設計、電站運維、漂浮電站浮體、光伏制氫、儲能系統、微電網等光伏關聯生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光伏逆變器運行數據和經驗,這恰恰是華為的短板:欠缺關聯生態的實施運營經驗,難以對光伏逆變器在長周期、多場景應用下的運行有深度的理解。
03.供應鏈安全和成本的控制
大家都知道,光伏逆變器最核心的元器件是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目前雖然國內企業也有做,但難以達到光伏逆變器長周期穩定運行的要求,因此這種半導體元器件基本被西方國家壟斷。華為由于是中國科技企業的代表,很容易被卡脖子,供應鏈的安全存在巨大隱患。另外,華為的逆變器是由外部工廠代工,成本控制能力相比陽光電源也會有所不及。
04.分布式光伏渠道服務能力
在國內,由于華為采用四大代理制,分布式渠道市場全部掌握在代理商手中,對中小型客戶的服務能力難免會打了折扣,特別是戶用市場,幾乎就沒有太多服務能力,目前華為逆變器的戶用市場等于半放棄狀態。反觀陽光電源,雖然優勢市場是大型電站和中大型分布式電站市場,近年來也額外重視戶用渠道市場的拓展和售后服務網絡建設,服務能力的差異顯而易見。
05.海外市場非技術政治因素
近年來,華為在西方國家的政治歧視和打壓下海外市場有所收縮,光伏逆變器產品也不例外。而陽光電源在海外市場卻逐步提升份額,其2020年光儲海外營收占比達到了80%,250kW組串逆變器在海外遙遙領先,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結語
不能不說,華為是一家非常值得尊重的科技企業,他們推動了組串式光伏逆變器在地面電站領域的大規模應用,也為光伏產業帶來了AI人工智能、5G通訊等先進的科技和理念,其優秀的企業文化更是值得所有光伏企業學習。上文提到的陽光電源與華為的對比,并沒有捧誰黑誰的意思,只是基于對行業的長期觀察而有感而發,不當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