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儲能行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
雙碳大背景下,近兩年儲能市場高速增長,去年國內新型儲能裝機量超過過去11年的總和,今年的1-9月的裝機量又基本上超過了去年。但與此同時,大量外行公司因賺錢效應蜂擁而至,瘋狂擴張,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11月9日,2023世界儲能大會在福建寧德舉行。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可信、可續,推動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
吳凱表示,儲能既涉及生命財產安全又涉及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是一個關鍵的基礎設施,試錯成本極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質量的老路,必須一開始就堅持高質量發展。”
何為高質量?吳凱認為,“必須要做到可信賴、可持續,簡稱為可信、可續。”
“安全體系是實現儲能行業可信、可續的基石。”他指出,當前全球已出臺的多數法規,大部分用在電池本身的安全和電站的消防規范,而在并網前對儲能電站系統級別的安全可靠性測試和驗證標準仍是空白。
在此背景下,“行業急需圍繞大容量、高安全、高荷向儲能的系統并網運行,建立完善的測試評價標準體系,構建標準的測試與實證平臺。”
吳凱認為,雖然儲能的發展短期有挑戰,但只要能跨過質量、安全、實證的一道道考驗,就是一道通途。他希望行業能打造一個生態共融的產業平臺,共同推動儲能在更廣泛場景的共同發展,共同筑建可信賴、可持續的儲能產業。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 圖片來源:企業授權
以下為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的發言,經36氪整理編輯:
儲能是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全球碳中和的重要支撐。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聯盟統計,去年全球已投運建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已經達到230GW以上。
儲能已從研發示范轉向快速商業化推廣,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儲能既涉及生命財產安全又涉及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是一個關鍵的基礎設施,試錯成本極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質量的老路,必須一開始就堅持高質量發展,我們認為要實現儲能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到可信賴、可持續。在寧德時代我們簡稱之為“可信、可續”。
如何做到可信可續?首先安全體系是實現儲能行業可信可續的基石,儲能產業快速發展,正成為新的增長極,這幾年不單做消費電池和汽車電池的開始做儲能電池,其它行業也紛紛跨界做儲能。天眼查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新增注冊儲能企業有37000多家,今年以來,再次新增5萬余家。
行業百花齊放是好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風險。根據公開報道,目前全球儲能電站有5000多座(不含戶儲),統計看到發生了著火事故70多起。簡單算一下,儲能電站的火災概率大約在1.52%。
和國外相比,中國儲能電站的事故率相對低一些,這一部分是電子材料體系的原因,我們材料體系的穩定性是相對好的。但更重要的,和國外相比,我們很多地方是強制配儲,但配而不用,或者使用率非常低,所以安全問題應該說還沒有充分的顯現出來。
系牢安全帶,儲能才能真正駛入發展的高速路。儲能的高質量發展要穩中求進,穩就是在安全上必須嚴格把關,如果安全體系不成熟的產品投入商用,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將對整個行業和社會帶來損害。寧德時代一直希望為用戶,為所有的合作伙伴,也為自己綁牢安全帶。
我們參照核電站的安全設計理念,在材料選擇、開發設計、極限制造、實證測試等方面,構建了儲能的多級安全體系。我們希望行業百花齊放、爭先恐后比拼的是安全技術、安全設計,而不是丟掉質量安全去比低價,比偷工減料,比虛假承諾。
其次,實證標準是實現儲能行業可信、可續的關鍵,新型儲能的發展不能圖一時之利,要謀長久之計,就像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儲能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撐門面、做擺設、換路條的。而且儲能作為基礎設施,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10年、20年以上,要在多種復雜應用條件下,能夠安全、穩定、高質量的運行。
現在很多企業都承諾說自己能做到20年、25年,循環壽命能達到12000次甚至15000次,客戶和第三方如何檢測這些指標,該依據什么標準呢?目前應該說都還沒有,基本上靠的是口頭承諾。
據國內權威機構統計,前期投運的功率性儲能,宣稱10年預期壽命,實際運行壽命不足3年就已經大面積退役。投運的能量性儲能,承諾壽命20年,目前實際運行僅有3-5年,且年循環次數大部分不到設計的一半,運行期間還會出現各種問題,監控面板上常常看到紅色的海洋。
有人說儲能利用小時數不達預期,是因為電網不調度,但如果電網放開手腳調度,我們又能保證多少儲能可以隨時響應、立即頂上、從容應對?所以我認為根本原因還是我們沒有讓電網和能源主管部門相信,儲能可以成為電網安全穩定的關鍵支撐。
不但中國沒有,海外也是空白,根據美國能源部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球先后部署鋰電池調頻項目共計169個,總裝機規模1.37GW。其中部署的續航30分鐘調頻項目,基本都已經退役,退役原因基本歸結于實際運行壽命嚴重不足,過早退化。
當前全球已出臺的多數法規,大部分用在電池本身的安全和電站的消防規范,而在并網前對儲能電站系統級別的安全可靠性測試和驗證標準仍是空白。行業急需圍繞大容量、高安全、高荷向儲能的系統并網運行,建立完善的測試評價標準體系,構建高標準的測試與實證平臺。針對電池壽命等關鍵指標,形成行業公認的、可靠的實測標準,并對儲能設備的并網適用性進行測試實證。模擬儲能在惡劣環境火災、自然災害等多種場景的真實表現,通過半實物仿真與實證數據,做到在并網運行前就讓儲能得到實證驗證,真正實現從能用到敢用、好用的蛻變。
第三生態融合是實現儲能行業可信可續的未來。儲能的發展短期有挑戰,但長期要有信心。儲能能夠解決新能源看天吃飯的問題,其功能和價值無可替代。只要能跨過質量、安全、實證的一道道考驗,就是一道通途。
今年以來的行業的振動大家感受很深,原因就在于單打獨斗很難解決系統性的問題,安全是,實證也是,走不了速成路。
所以我們希望行業能打造一個生態共融的產業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共享技術、分享數據、分享信息,讓每個伙伴都可以在這里得到滋養或者成長。在這個生態里可以有儲能,也可以有源網荷,也可以有能源交通、港口文旅。各行各業大家共同推動儲能在更廣泛場景的共同發展,共同構建可信賴、可持續的儲能產業。(36氪 文| 王方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