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新能源汽車充電難”沖上熱搜。據媒體報道,一位從廣東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汽車車主,在耒陽服務區給車充電時,花費了5個多小時的時間。原本8個多小時的路程,最終花了16個小時。這位車主吐槽:“充1小時的電要排4小時的隊;朋友都到家了,我還在高速上排隊充電,充電真難。”
“充電難”之于新能源汽車可謂“老生常談”。從買車后的“安樁難”,到上路后的“找樁難”,對新能源汽車車主來說大多是繞不過的坎兒。這也給火熱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帶來一抹陰影,極大地影響了消費者信心。
有觀點認為,“充電難”顯示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充電樁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而充電樁卻沒跟上步伐。事實上,截至今年8月,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210.5萬臺,同比增加52.3%,車樁比例為3:1,而這個比例目前已經是全球最高。就在9月26日,國新辦在加快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布會上還表示,目前全國高速公路充電樁保有量達到了10836個,配置充電樁服務區達到了2318個。公路、水陸客運樞紐也在加快推進充電樁的建設,為新能源電動車用戶的綠色出行提供便利。
平心而論,全球最高的車樁比、如此之快的建樁速度,足以見證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決心和優勢,但為何“充電難”問題還會時不時給新能源汽車消費“添堵”?究其根源,車是“活”的,樁是“死”的,樁不能跟著車跑,即便是“每戶一樁”、即便是高速公路上充電樁密集到加油站的程度,但因為充電需要時間,也不可能保證充電不排隊而且“立等可取”。再則,過多地建設充電樁也是浪費,充電樁運營維護都需要成本,僅僅為了少數高峰時段盲目大量建設充電樁并非上策。
因此,要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難”問題,路徑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車企業與充電樁運維企業攜手技術攻關,以縮短充電時間,提高充電樁周轉率。事實上,當下不少車企已經具備實現超級快充的實力,例如吉利浩瀚架構下首款車型極氪001支持最高360kW超級快充,東風旗下嵐圖汽車宣布研發基于超高壓平臺的超級快充技術,還有廣汽埃安能夠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的超倍速電池技術和全球充電功率最高的A480超充樁。此外,云快充、星星充電、特來電、依威能源等多家充電樁企業近期相繼獲資本市場青睞,有跡象表明超級充電樁建設正在加快步伐。
“換電模式”也是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難”路徑之一。作為充電模式的重要補充,最近政策和業界對換電模式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工信部、能源局之前已發布試點計劃,發改委產業司于9月初開始調研換電模式,中汽協8月也就《電動乘用車共享換電站建設規范》團體標準征求意見。此外,9月22日,中國石化宣布,計劃到2025年建成5000座充換電站。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日前也表示,隨著高端電動車保有量增加,快充、換電站需求迫切,其中,換電模式是“很好的商業模式”,有助于提升用戶體驗。據方正證券測算,到2025年換電乘用車銷量有望超280萬輛,換電商用車銷量50萬輛。配套換電站需求約28000座,對應765億元市場規模;配套電池需求約55GWh,對應388億元市場規模;對應電力收入2168億元;產業鏈合計規模約3321億元。
在這些“治本”之策之外,新能源汽車車主當下最需要的是更“智慧”的解決之策,而這也許只用一個App就能解決問題。例如上述“十一”假期被困高速路的車主,如果有一款靠譜的App,在出發之前輸入目的地、續航里程等參數,就能規劃最方便、最經濟的充電方案,引導車主不排隊、少排隊,豈不是“四兩撥千斤”之策?事實上,正如業界資深專家羅清啟在《新能源充電樁:為下一個汽車時代“充電”》中所言,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將不再是品牌與品牌的競爭,而是車聯網之間的角逐。新能源汽車具有構建車聯網的天然優勢,而充電樁則是推動新能源車聯網的天然入口。由此可見,更智能的連接才是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之間的正確打開方式,“開車找樁”這類“2G時代”的方式早該淘汰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