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我國能源供應持續偏緊。近期,各中央企業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國資委、國家能源局工作要求,采取一系列扎實舉措保障電力熱力安全穩定供應,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面對當前電力負荷增加、煤炭供應缺口大等復雜形勢,中國華能依靠創新驅動,在燃煤機組靈活性改造、智能礦山、智能供熱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眾多“黑科技”為采暖季保駕護航。
煤電靈活性:深調、供熱不矛盾
10月20日上午10點30分,隨著2號機組低壓缸液壓蝶閥緩緩閉合,華能伊春熱電廠2號機組順利投入低壓缸零出力運行,增加供熱能力91.3兆瓦,增大供熱面積169萬平方米,有力地保障了伊春市居民供熱質量。
對于承擔冬季供熱任務的煤電機組,“以熱定電”運行問題突出,供熱生產要提上去,機組負荷要減下來,這組矛盾,一直是困擾東北地區煤電企業的難題。特別是在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情況下,如何同時發揮煤電兜底保供和應急備用調峰作用?
華能西安熱工研究院研發的低壓缸零出力技術就是解決靈活性與高效供熱的“雙刃劍”。這項技術可以突破低壓缸最小進汽流量限制,僅用每小時約20噸的冷卻蒸汽,實現低壓缸“近零”出力運行。西安熱工院節能公司總經理居文平說:“在必要時將低壓缸的發電能力完全轉為供熱能力,實現低壓缸零出力在線靈活切換,從而增大機組對外供熱能力和深度調峰能力。”
華能大慶熱電先后完成兩臺機組低壓缸零出力改造,并應用210兆瓦高壓固體電蓄熱技術,達到了供熱期零上網電量調峰能力,解決了電、熱產出高度關聯的困擾。華能大慶熱電副總經理劉仁龍說:“根據我們往年供熱期經驗,在機組負荷率不足50%的情況下,供熱能力達到原設計值近90%,圓滿完成1070萬平方米供熱任務,同步實現每度電的煤耗同比降低4克以上。”
位于高緯度地區的華能海拉爾熱電廠,1、2號機組低壓缸零出力改造項目填補了國內極寒地區20萬千瓦等級機組低壓缸零出力供熱技術空白。該廠2號機組在相同的主蒸汽流量條件下,投入低壓缸零出力運行時,供熱能力增加83.4兆瓦,相當于增加供熱面積152萬平方米,約可滿足新增1.5萬戶居民的供熱需求。
截至今年10月,低壓缸零出力技術已累計應用于國內130余臺機組靈活供熱改造,預計每年可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消納能力39億度,可節約120余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0余萬噸。
智能礦山:安全、效率兩不誤
在煤炭生產方面,中國華能聚力科技創新,加快智慧礦山建設,進一步釋放優質產能,全面助力電煤保供。
華能應用數字化進行綠色礦山的安全高效開采,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安全系數。目前,華能華亭煤業公司7對礦井實現了自動化開采,變電所無人值守改造、井下煤流運輸系統、主排水系統智能化、壓風系統遠程監控、礦井主通風機遠程監控等一大批科技項目相繼落地,徹底改變了煤炭企業勞動密集型作業的傳統模式,實現了“減班不減產、減時不減量、減人不減效”。華亭煤業近期日產量穩定在6萬噸以上,為電煤和冬季取暖煤保供提供資源保障。
華能扎煤公司建成兩處自動化采煤工作面和8處智能煤流及地面裝儲集中控制系統,井下19處變電所、主排水泵房、輔助運輸系統等固定場所實現“無人值守、有人巡視”,礦井本質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同時,華亭煤業公司沖擊地壓防治研究、扎煤公司特厚煤層開采防潰水潰沙等一批“卡脖子”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增產增供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煤炭產能取得新突破。截至10月18日,中國華能累計完成煤炭產量6794萬噸,增長了12.67%。
集中供熱:減排、智能雙提升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供熱需求的高速增長,利用高參數火電機組能效高的特點,發展集中供熱是保障采暖需要、助力節能減排的重要路徑。
在海拉爾,一條70.34公里的供熱管線聯通華能伊敏煤電和中心城區。這條世界最長的高寒地區長距離供熱改造工程,將解決海拉爾地區1528萬平方米的供熱需求,目前已進入尾聲。由于海拉爾中心城區供熱需求大幅增加,原有熱源負荷難以滿足新增供熱需求。為了讓百姓溫暖過冬,華能伊敏煤電今年首次承擔蒙東地區集中供熱任務。在電廠端以高溫熱水輸出,在供熱區域附近設置傳熱不傳壓的隔壓換熱站,高溫熱水經隔壓換熱站交換熱量后以溫度稍低一些的高溫水送至用戶端。伊敏煤電公司總經理鄭安說:“我們用長距離供熱來替代分散供熱,不僅提升了海拉爾地區供熱可靠性,還有效解決了分散鍋爐燃煤污染環境問題,每年可節約標煤30多萬噸。”
華能海門電廠鋪設中壓、低壓兩條蒸汽供熱主管道向6公里外的印染園區集中供蒸汽,并聯合華能清能院,開發了華能第一套基于蒸汽供熱的智慧供熱平臺,已于今年6月成功上線。這個平臺通過構建供熱系統的數字化孿生模型,提高了對蒸汽熱網實時運行狀態感知的精度與廣度,能分析熱網中易發生水擊事故的凝水管區,建立負荷預測模型,指導調度人員進行運行調控,提升蒸汽供熱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
當前,中國華能正圍繞低碳目標下的供熱技術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課題研究,力求在智慧化與數字化技術、核能利用、多能互補供熱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