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瑟瑟,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塔布克省,紅海沿岸廣袤沙漠連綿,卻絲毫感受不到蕭索。目光所及之處,旋挖鉆機高聳,人員車輛忙碌,電焊火光飛舞,一幅“火力全開”的秋季全員勞動競賽施工圖撲面而來。
這里是水電基礎局參建的沙特樁基項目,作為“中國基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精耕細作沙特市場的標志性成果,對后續深度開發中東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開局即沖刺。水電基礎局高度重視、嚴密策劃,調集精兵強將,集中優勢資源,從速從快籌備。短短50天順利突破灌注樁百根大關,開啟工程建設“加速度”。
超常規任務 超常規舉措
施工現場一派火熱,建設者忙碌的身影穿梭交織,蔚為壯觀,一改數月前“窮荒絕漠鳥不飛”的荒涼景象。
“加強組織協調,鼓足信心,克服該項目短、平、快的高強度施工壓力,優質高效完成項目建設,為后續類似工程積累寶貴經驗。”前期的項目審評會上,水電基礎局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韓偉特別強調。
沙特樁基項目由于施工強度、組織難度以及項目重要意義,被電建集團中東北非區域總部納入重點管控項目,并提級管理。項目策劃期,集團區域總部和公司多次召開評審會,與會專家領導展開深度分析,系統科學進行項目策劃。
超常規任務,須用超常規的舉措來完成。想盡辦法與時間賽跑,成為工程決戰決勝的關鍵。
“雖然施工難度大,但總體進度仍在按計劃推進,時至今日,首單直徑1.5米灌注樁已順利施工完成,首根2.5米大口徑灌注樁也順利澆筑,項目施工進入了新階段。”項目經理武奇維介紹道。
從7月初進場以來,項目團隊全面分析研究主要工程量、地層情況、施工工藝等重難點,編制了詳細的調查報告,對主要施工方案進行多次對比。“大家都在加班加點,為早日開工,項目團隊通宵鏖戰。”項目副總工程師馬玉恒回憶。經過全員齊心努力,8月7日工程超預期順利開工。
130天工期,需要完成400多根灌注樁。項目團隊倒排工期,開啟“掛圖作戰”。現場辦公室墻上貼滿了節點計劃、施工月重點、周重點、日計劃,層層分解,環環相扣。“對照圖紙,項目班子成員每天早6點50時召開碰頭會,安排當天施工任務,協調組織。”項目安全總監連常成在會上提出。
內、外業人員緊密配合、提升效率。班子成員和現場技術人員堅持輪流值班,晝夜恪守一線。通過優化施工方案、精心布置節點任務,施工進度再次提速,人停機不停,“白+黑”“6+1”成為常態。
依托班組勞動競賽,凝聚“加速”士氣。項目團隊強化施工班組日常管理,發起主題勞動競賽,“比學趕超”迸發出強大戰斗力。項目團隊不等不靠的工作態度、迎難而上的優良作風、精益求精的施工工藝,贏得了業主單位充分肯定。
高品質工程 高品質管理
“工程越是復雜,管理就越要‘簡而精’,項目班子成員要管到現場,避免壓力層層衰減、責任層層弱化。”談及現場管理模式,武奇維體會頗多。
面對點多面廣、工作面緊湊、投入設備人員多、安全環保要求高等管理難題,項目團隊以“高品質管理、高標準履約”為目標,在管理上想辦法出硬招,持續強化資源配置。
“以點帶面抓履約,區域聯動強配置”,項目團隊系統策劃,以“精簡”為原則,把項目劃分為4個工區。“全員一盤棋”,合理調配近40多臺機械設備和400多名機組人員,有效縮短管理層級。
每個工區下設管理人員和工長,配置技術人員管理現場和內業,分區帶領操作崗人員施工,在單點上集中精銳資源突破,不斷強化項目管理力度和執行力,提升管理效能。
“鋼筋籠制作與混凝土澆筑是工程重要環節,也是我們需要持續優化管理的重點。”武奇維在推進會上指出。
為提高鋼筋籠制作效率和質量,項目部增設了手工綁焊區,制定了中外籍員工“導師帶徒”制度,由中方員工指導培訓外籍工人操作滾焊機。
“經過一周的指導培訓,目前1名中方員工可帶領7名外籍員工操作2臺滾焊機。”項目工程部主任劉學說。導師帶徒制度的實施,既保證了鋼筋籠加工質量,又加快了出籠效率,實現質效“雙提升”。
“每節鋼筋籠,必須嚴格按照程序驗收。”在制作區工長王剛一遍遍強調,“每個環節完成后,必須讓專職技術員驗收,沒問題才能進行下一環節。”
澆筑區在項目生產經理郭延超帶領下,從剛開工的日澆筑只能完成2根1.5米灌注樁,到克服混凝土、鋼筋供應不及時,淡水資源緊缺等難題,目前已突破日澆筑13根1.5米灌注樁記錄,為順利實現節點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以提質增效為核心,我們成立了QC質量控制小組,對質量控制要點專項改進。”項目副經理韓用偉說道。為更好打造“樣板工程”,項目團隊開展質量管控提升活動,組織全員學習質量法規,全面提升質量意識。
QC小組定時對polymer漿液黏度、含沙量、PH性能進行數據質檢,多次開展試驗,確保漿液質量滿足樁孔鉆進。改善滾焊機加工功效,調整盤條數量,節省了大量施工成本。
樣板引路,“質”在必行。“從放點、下護筒、鉆孔、攪拌聚合物泥漿,到鋼筋籠制造下設、混凝土檢測澆筑、鑿樁頭,現場都有專人專項負責。”項目質量部主任劉富成說。
項目部嚴格按照“標準化管理、標準化操作、標準化現場”理念,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效率”原則,像“繡花”一樣多措并舉抓深抓細管理,在進度、質量、文明施工等各方面都取得良好成績。
全天候高溫 全天候應對
雖已深秋,但中東沙漠里依然驕陽似火,白天維持著45℃以上的高溫。
中午時分,項目總經濟師趙炳青推門而出,和業主討論盤圓鋼材變更事宜。不到3分鐘,汗水已浸濕他的全身。
“我平均一天喝5升水,一天下來都不用去衛生間,汗水都蒸發了。”長時間的炎熱和強烈紫外線,現場值班技術員陳玉鵬皮膚被曬得黝黑。
面對高溫酷暑,所有建設者雖然汗流浹背,仍然奮戰在施工一線。大家的堅持奮戰,來自同心協力趕進度的高昂士氣,更有著項目工會小組貼心周到的扎實保障。
現場值班室里,安裝有空調、冰箱,里面放置了足量的藿香正氣水、清涼油、鹽汽水等消暑物品。“這兩個大冰箱裝的都是冰塊,桶裝水太熱了,根本不解渴,加冰塊才能快速滿足降溫需要。”工會小組組長韓用偉介紹到。
隨著氣溫升高,施工現場也搭起了10多個遮涼棚,每個棚子能同時容納20多人避暑。中午最熱的時候,老工長郭延鋒和工友們就到遮涼棚里休息,“午飯時間,棚子里還會供應西瓜、冰鎮綠豆湯。”小小遮陽棚,消了暑氣,暖了人心。“這天兒又曬又熱,從工區出來,一碗綠豆湯,既消暑又解渴。”工人陳為凱贊不絕口,“感謝咱們貼心的‘娘家人’。”
為進一步做細防暑降溫工作,項目部特意從國內訂購了100多套“清涼防曬衣”,及時發放到項目職工手中。“穿上防曬服,身上是涼的,心里是暖的。”新職工劉林坡激動地說。
同時,項目部還聯合業主、WSP安全主管在工區組織開展高溫中暑應急救援演練,以“沉浸式”親身體驗讓防暑降溫常識和中暑急救知識入腦入心,切實提升每位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員工安危,首要大事。項目團隊依然不敢掉以輕心,在施工現場安排了2輛救護車和輪班護士,24小時隨時“待命”,為員工健康安全守好“第一關口”。
對數百名外籍員工項目部更是關懷備至,充分照顧到他們的防暑降溫和日常生活。“謝謝中國電建!”感受著項目團隊的關心,外籍員工Gani和他的工友們紛紛表示感謝。
夕陽時分,當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天邊時,沙特樁基項目施工現場處處燈光綻放。伴著鉆機轟鳴、滾焊機隆隆、信號工哨響,朦朧月色下,履帶吊挺立脊梁,混凝土泵車張開臂膀,壯觀激烈的鏖戰讓這孤寂大漠生機勃勃、風光無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