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濟淮,國之水利,潤澤四方。
蜀山泵站樞紐工程作為國內最大的混流泵站工程,位居引江濟淮工程八大樞紐之首,不僅承載著優化江淮水資源配置的宏偉使命,更為提升城鄉供水能力、促進航運繁榮、改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
7月1日,安徽省水利廳正式揭曉了2024年度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禹王杯”獎獲獎名單,由水電五局主要承建的引江濟淮蜀山泵站樞紐工程榮登榜首,成為本年度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設領域的璀璨標桿。
回溯至2018年,水電五局中標引江濟淮工程江淮溝通段蜀山樞紐工程,在這片充滿創新與夢想的土地上,水電五局建設者承載著“參與全球競爭,創新引領未來”的戰略使命,勇攀國家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將科研與施工深度融合,在工法創新、QC成果、專利發明中層出不窮,為長江水“爬坡”北上、江淮牽手書寫五局人與時代共進的輝煌篇章。
直面挑戰,打好爭先進位“突圍戰”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水電五局自2019年1月3日正式開工以來先后面臨施工外圍環境復雜、新冠肺炎疫情停工、施工組織困難、2020年6月、2021年7月短時強降雨、大雨及超標準暴雨天氣影響,克服水工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水斷面異型構件施工、大型崩解巖、膨脹土渠道邊坡施工、高大模板施工等技術難題和挑戰。
“膨脹土的質地是不穩定的,假如這種膨脹土分布在河道兩側的話,就容易產生塌方的險情。”時任蜀山項目總工程師朱海亞說。
這種獨特的土質是一種富含親水黏性礦物質的土質,遇水膨脹、失水收縮,有的甚至一捏就碎,在這樣的土壤中施工,如果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巖體裂隙開展、邊坡變形、滑坡垮塌,給泵站深基坑快速開挖帶來更大的施工技術考驗。工程剛開工就遇到了“攔路虎”,那么水電五局的建設隊伍是怎樣解決這個施工難題的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保障項目順利推進,項目部秉持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和“施工生產,技術先行”的工作方針,成立黨員科技攻關小組、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共同攻克難關、優化工藝、勇于創新。針對不同施工作業面的具體技術難題,五局建設者日夜奮戰,對膨脹土進行了反復嘗試,將膨脹土經過翻曬、碎土后加入4%的水泥進行拌制,把土的膨脹性降下來。再將完成混合的水泥改性土,均勻攤鋪到坡體表層,阻斷下層膨脹土與水和大氣的接觸,最終形成了結構穩固、不會影響水質的坡體,很好地解決了這樣膨脹土的問題,同時完成《大型渠道邊坡4%改性土換填施工技術研究》科研課題,如今這種施工方案已經廣泛地使用在蜀山泵站的建設當中。
創新工藝,跑出趕超跨越“加速度”
好事多磨,解決崩解巖、膨脹土這一“攔路虎”,項目施工又迎來泵站高度達25.7米,支模跨度25.6米,梁多、梁截面尺寸多樣、梁高大線性荷載大等難題。項目部通過黨員科技攻關小組,用更好的技術方案保障“動脈通暢”。“結合施工實際,大膽使用新工藝、新工法,是我們破解技術瓶頸的思路。”項目質量負責人裴偉介紹,選擇采用盤扣式腳手架與扣件鋼管組合使用,增加架體整體靈活性、方便架體在框架結構中的應用,打破常規的“先安裝鋼筋,后安裝模板”的常規施工工藝,采用“先安裝模板,后安裝鋼筋”的施工工藝,有效控制保護層質量,提高了一次驗收合格率;同時根據工程倉位劃分高,最大一次成型高度12.7米的工程實際,項目部按倉位高度進行定型大塊鋼模板及模板支撐一體化設計,實現施工快速質量有保障,施工效果顯著,跑出趕超跨越“加速度”。
2019年8月22日泄水閘開始墊層砼澆筑;9月5日泄水閘底板鋼筋開始綁扎;10月15日安裝間底板混凝土開始澆筑,11月18日消力池擋墻開始澆筑,2020年12月25日提前5天完成7#和8#機組電機層混凝土澆筑,2021年4月29日蜀山泵站電機層全面封頂,10月4日安裝間全面封頂,2022年3月5日1#-8#機組主、副廠房已全面封頂,3月31日首臺機組定子成功吊裝,5月23日設備控制樓全面封頂,即整個工程房建部分全面封頂,6月18日首臺機組轉子吊裝成功,9月30日蜀山泵站順利實現試通水重大節點目標,12月25日8臺機組順利實現機組試運行節點目標,12月30日引江濟淮主體工程實現試通水通航,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順利“牽手”。
創新驅動,打造提質增效“新引擎”
科技是強盛之基,創新是進步之魂。科技興則企業興,科技強則發展快。在泵站建設過程中,項目建設者依托工程,大力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手段的研究應用,圍繞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科技攻關工作,為工程建設成為精品樣板工程提供“科技力量”。
回溯到2019年,蜀山泵站開始混凝土澆筑。單倉最大澆筑方量達3000立方米,項目混凝土施工量巨大,且對進出水流道部位的質量、外觀、強度要求極高,除此之外工程時間緊、任務重,加上當年是安徽罕見的干旱之年,最高氣溫達到42度,不管對工程還是項目員工而言都是極大挑戰。
面對此種困境,項目黨員科技攻關小組協同質量班組立下“軍令狀”,以“白天一支筆,晚上一盞燈”的奮斗精神,研究討論、晝夜鏖戰、反復摸索試錯,最終采用了通過在所澆筑混凝土中預埋金屬薄壁管,根據澆筑砼溫度適時通水循環,帶走底板混凝土內部的部分熱量,控制混凝土內部溫升速率的大體積混凝土水熱化施工工藝,有效地解決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防治的技術難題,推動混凝土施工快速推進,最終讓“發高燒”的混凝土變成“好好先生”,順利實現了引江濟淮公司提出的“百年工程”質量目標,為由長江下游上段引水,向淮河中游地區補水提供了強有力的質量保障。
數字孿生,打造引江濟淮“智慧大腦”
數字孿生是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2022年4月,數字孿生引江濟淮(蜀山樞紐至淠河干渠段)作為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列入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先行先試第一批試點項目。
在引江濟淮蜀山泵站內的數字引江濟淮調度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實時輸水線路圖,蜀山樞紐至淠河干渠段情況一覽無余,“數字孿生”相當于工程的‘智慧大腦’。數字孿生引江濟淮(蜀山樞紐至淠河干渠段)按照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建設技術導則要求,充分利用數字引江濟淮建設成果,持續完善感知網、信息網和運行環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包括基礎支撐平臺、數據底板、模型平臺、知識平臺等在內的一體化數字孿生平臺,擴展在工程智能監控、智慧巡檢、智慧調度等方面應用,為實現引江濟淮工程現代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站在銘傳路橋之巔,眺望遠方,派河之水悠悠流淌,一座高大壯觀的泵站映入眼簾。其主色調為黑白,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與周遭景致形成鮮明而和諧的對比,彰顯出非凡的高貴與莊重。泵站設計上巧妙融合了徽派建筑獨特的挑檐造型,這種古老與現代的結合賦予了其別樣的韻味。水電五局作為這一宏偉工程的筑夢者,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用領先的科技力量為工程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如今,一渠碧波穿城而過,它不僅滋養了江淮大地,更見證了水電五局與引江濟淮工程共同書寫的輝煌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