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發布關于印發安徽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落實《安徽省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相關文件要求,加大智能光伏產品供給,支持研發智能光伏組件、智能逆變器、智能控制器、智慧儲能系統、智能跟蹤系統等智能光伏終端及部件產品。力爭到2023年,全省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產能突破80GW,產量保持全國領先。
原文如下:
關于印發安徽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皖經信節能函〔2022〕132號
各市經信局、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局:
《安徽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已經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
2022年11月30日
安徽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做好全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根據《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安徽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文件和我省有關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省委、省政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和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工作要求,著力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確保工業領域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二)基本原則
總體部署,分類施策。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總體部署,把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綠色轉型的總體導向,統籌推進。在重點領域和行業,分類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路徑。
政策引導,企業主體。做好政策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控制增量、優化存量,做好“加減法”,騰出發展空間。堅持節約優先,強化企業節能降碳主體責任,推動踐行綠色生產方式。
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把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強化科技和機制創新,推進節能低碳技術研發推廣,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融合應用,促進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
系統推進,穩妥有序。省市聯動,循序漸進、圍繞結構調整、能效提升、綠色制造等重點任務全面系統推進。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穩妥有序推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初步建成高效、循環、低碳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基礎。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18%。
“十五五”期間,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全省制造業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穩步提高,綠色低碳發展邁入新階段。力爭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峰,推動鋼鐵、水泥等有條件的重點行業率先達峰。
二、重點任務
錨定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圍繞產業結構和能源效率兩個著力點,實施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節能提效助力減碳、綠色體系協同減碳、資源循環利用減碳、綠色低碳創新應用、綠色制造數字賦能六大行動,推進結構降碳、節能降碳、協同降碳、循環降碳,全面推動安徽省工業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產業結構優化提升行動
1.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布局。優化產業布局,強化碳減排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優先在原料與清潔能源匹配度好、有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地區布局項目。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加快發展十大新興產業,提升新興產業對全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貢獻度。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責任單位:省十大新興產業推進組工作專班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均需各市人民政府負責,下同)加快基礎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計劃,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促進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2.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全面排查在建、擬建、存量“兩高”項目,實施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格控制新增“兩高”項目審批,認真分析評估擬建項目必要性、可行性和對產業高質量發展、能耗雙控、碳排放和環境質量的影響,嚴格審查項目是否符合產業政策、產業規劃、“三線一單”、規劃環評要求,是否依法依規落實產能置換、能耗置換、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對已建成投產的存量“兩高”項目,有節能減排潛力的加快改造升級,屬于落后產能的加快淘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嚴控重點行業產能規模。嚴控重點行業新增產能,提高增量項目準入門檻。嚴格落實鋼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嚴禁違法違規新增產能。加強重點行業產能過剩分析預警和窗口指導,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利用綜合標準,嚴格常態化執法,持續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 產業結構優化
有序布局重大新增項目。綜合考慮產業結構和布局、碳排放、能源資源稟賦、環境質量狀況等因素,穩步有序布局重大新增項目。對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重大新增項目,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為根本,合理把握建設節奏,扎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科學確定技術路線、產業銜接、綜合開發等建設規劃,控制新增項目碳排放。
建設綠色低碳示范園區。依托合肥都市圈、合蕪蚌示范區、皖江示范區、皖北、皖西、皖南等地區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集約化發展,圍繞園區主導產業構建能源、碳排放、資源循環高效管控系統,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條,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化改造,建設國家綠色工業園區和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二)節能提效助力減碳行動
1.調整優化用能結構。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內新建、改擴建用煤項目嚴格實施煤炭消費等量或減量替代。(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能源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支持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增強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引導具備條件的企業和園區加快廠房光伏、分布式風電、多元儲能、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互補高效利用。鼓勵企業通過電力市場購買綠色電力。推進工業副產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氫源建設,推動氫能多元利用。(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應用。加快化工原料低碳烴替代、生物柴油替代等低碳原料替代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工業用能和原料低碳化。(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終端用能電氣化。加快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穩步推動“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在鋼鐵、鑄造、玻璃、陶瓷等行業推廣電爐煉鋼、電鍋(窯)爐、電加熱等技術,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加強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開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企業和園區創建,引導企業實施電力需求側響應,做好電力電量節約,提高電能利用效率和智能用電水平。(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開展節能降碳升級改造。推進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工業能效提升。引導企業對標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能效標桿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降低單位產品綜合能耗。聚焦重點行業,推進典型流程工業系統節能,重點加強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公輔設施節能改造,加快節能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聚焦重點設備,提高工業窯爐、鍋爐、電機、變壓器、水泵、風機、壓縮機等系統能效,推動高效用能設備優化匹配,淘汰高耗能落后設備。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實施集中供熱、能源梯級利用、園區能源系統優化改造。(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 “1445”提質增效
“1445”:圍繞工業綠色發展“一條”主線,推進“四新”源頭培育,突出“四綠”系統建設,統籌“五個一百”產業引導,堅持綠色制造、節能減碳和壯大節能環保產業重點方向,實現工業領域節能環保提質增效。
“四新”培育:圍繞我省能源消耗占比較高、改造條件相對成熟、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冶金、建材和化工等重點行業,加快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材料推廣應用,著力解決制造業綠色轉型關鍵技術制約問題。
“四綠”打造:構建綠色工廠、產品、園區、供應鏈“四位一體”的綠色制造體系,全方位促進工業領域加快綠色轉型升級,按照“企業-產業-產業鏈-產業生態”的路徑,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高效綠色銜接。
“五個一百”行動:持續推進以壯大100戶生產企業、推介100項先進技術、推廣100種裝備產品、實施100個重點項目、培育100家服務公司為主要內容的“五個一百”專項行動。加速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和節能環保服務業深度融合,引導節能環保由單項技術、工藝、產品的創新,向集成化、深層次的集成應用服務轉變,培育綠色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壯大工業節能環保產業。
4.強化用能監督管理。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負責)聚焦高耗能行業、高耗能設備、高耗能產品(工序),開展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和用能設備能效提升節能監察。組織實施工業節能診斷,為企業提供節能降碳精準服務。加強企業能源管理培訓,督促企業落實節能降耗目標責任,建立和完善能源計量管理制度和工序能耗考核制度。提升綠色支撐能力,鼓勵企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實施改造。發揮重點領域國有企業引領作用,帶頭開展節能自愿承諾。(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 工業能效提升
堅持把工業能效提升作為企業提質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作為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重要途徑。
通用設備能效提升。圍繞電機、變壓器等通用用能設備,推進能效提升行動,推動高效用能設備應用,開展存量用能設備及系統節能改造。推廣特大功率高壓變頻變壓器、可控熱管式節能熱處理爐、三角形立體卷鐵心結構變壓器、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變頻無極變速電機、磁懸浮離心風機、新一代高效內燃機等節能設備,提高在役高效節能設備比重。
重點行業能效領跑。引導重點企業對照《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推動能效達標提標。聚焦主要耗能行業推進工業能效提升,厚植能效競爭優勢,合成氨、甲醇、水泥熟料、銅冶煉等主要高耗能產品能效保持全國領先,培育遴選一批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
(三)綠色體系協同減碳行動
1.建設綠色低碳工廠。在全省制造業重點行業中建設一批綠色工廠,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推動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集成應用。實施綠色工廠動態化管理,指導綠色工廠編制綠色低碳年度發展報告。鼓勵綠色工廠對標國際先進能效水平,進一步提標改造,參與能效“領跑者”遴選,創建“超級能效”工廠或“零碳”工廠。爭取到2030年,培育安徽省綠色工廠800家左右。(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培育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支持汽車、機械、電子、家電等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低碳管理創新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強化低碳和能效約束。以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支撐,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鼓勵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行業間企業開展協同降碳行動,引領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綠色低碳示范園區。通過“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構建園區內綠色低碳產業鏈接。強化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和區域能評作用,嚴格準入管理,完善循環產業鏈條。促進園區內企業采用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生產模式,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納。推動畝均效益評價,促進園區綠色低碳發展,支持綠色工業園區建設,形成一批碳達峰優秀典型案例和經驗。(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促進中小企業綠色發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中小企業戰略規劃、組織運營、技術創新、生產管理的全過程,推動貫徹節能減排標準,強化生態環保、節能低碳發展意識,走綠色發展道路,優化資源配置和生產模式。提高節能技術和綠色服務水平,提高中小企業低碳管理能力,探索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充分調動中小企業可持續、綠色低碳發展潛力,支持和鼓勵中小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在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創新等領域培養省專精特新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配合)
5.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進一步規范清潔生產審核行為,提高清潔生產審核質量。依托自愿性清潔生產導向計劃,引導工業企業進一步實施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實施產品綠色設計、材料優化管理及生產全過程控制。(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與滬蘇浙協同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治理。(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NewPage$]專欄4 綠色體系協同
國家綠色制造名單創建工程。依據《綠色工廠評價要求》,創建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征的綠色工廠;依據《綠色園區評價要求》,建設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等特色的綠色工業園區;依據《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要求》,形成以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鏈上企業綠色化為目標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爭取到2030年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00戶以上,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0個以上,綠色工業園區30個左右。
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進工程。重點實施鋼鐵、石化化工、焦化、包裝印刷、工業涂裝等行業清潔生產改造。根據企業生產工藝和對環境影響程度不同探索開展差別化審核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國家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
(四)資源循環利用減碳行動
1.推動再生資源協同利用。加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報廢船舶、廢鉛蓄電池回收拆解企業規范管理和環境監管。(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推薦一批廢塑料、廢鋼鐵、廢輪胎等再生資源利用行業規范企業,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合肥、蕪湖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建設,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集聚發展。推動阜陽、滁州等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提質增效。(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提升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再制造水平,推動盾構機、工業機器人等新型領域再制造產業發展,加快無損檢測、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培育專業化再制造舊件回收企業。推動再制造技術與裝備數字化轉型結合,開展定制化再制造服務,鼓勵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開展再制造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深入推進淮南、淮北、馬鞍山、阜陽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和骨干企業培育,形成有推廣價值的典型經驗模式。擴大在生態修復、綠色建材等領域利用規模。(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做好合肥、銅陵等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示范建設,探索形成有安徽特色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路徑。加強重點領域工業固廢規模化利用技術研發。(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專欄5 循環經濟發展
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一園一策”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利用余熱余壓資源,推行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儲能一體化系統應用,推動能源梯級利用。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建設園區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及回用設施,加強污水處理和循環再利用。到2025年,具備條件的省級及以上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
廢舊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工程。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信息溯源管理體系。推動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通過自建、共建、授權等方式,建設規范化回收服務網點。推進動力電池規范化梯次利用,引導企業參與余能檢測、殘值評估、重組利用。穩步推動再生利用,深化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培育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區域中心企業(站),促進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發展。
(五)綠色低碳創新應用行動
1.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等科技創新專項,綜合采用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競爭賽馬等方式,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開展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氫能安全利用、新型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低碳流程再造等關鍵技術研發。(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開展低碳技術應用示范。開展工業節能低碳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新材料推廣,鼓勵各地區、各領域多種形式開展推介對接活動,加快企業節能低碳裝備革新和先進適用技術應用。鼓勵大型企業集團發揮引領作用,加大在節能低碳技術創新應用上的投資力度。以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為重點,聚焦低碳原(燃)料替代、工藝深度脫碳、電氣化改造、短流程制造等關鍵節能減排技術,推進生產制造工藝革新和設備升級改造,減少工業過程碳排放。(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 綠色低碳創新
綠色低碳創新平臺建設工程。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力量,建立市場化運行的新型研發機構,爭創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建設一批省(重點)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企業技術中心等,力爭實現主要產業領域綠色低碳創新平臺全覆蓋。
“三首”產品研發應用工程。聚焦綠色低碳領域,編制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等“三首”產品研制需求清單,引導企業對標研制;鼓勵“三首”產品研制和使用單位合作研發,引導中小企業參與“三首”產品研發;定期發布并動態調整《安徽省“三首”產品推廣應用指導目錄》,支持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綠色材料應用。
3.加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鼓勵企業運用綠色設計方法與工具,開發推廣高性能、高質量、輕量化、低碳環保產品。發揮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支撐作用,構建工業領域從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全鏈條的綠色產品供給體系。加大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強綠色產品推廣,擴大光伏光熱產品、新能源汽車、綠色建材、綠色消費類電器電子產品等消費。(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 綠色低碳產品供給
綠色設計產品:夯實企業綠色設計基礎,培育綠色設計示范企業,鼓勵企業按照相關評價標準,開展綠色設計實踐。發揮示范效應,帶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鏈綠色協同提升。創建一批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
智能光伏產品:落實《安徽省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相關文件要求,加大智能光伏產品供給,支持研發智能光伏組件、智能逆變器、智能控制器、智慧儲能系統、智能跟蹤系統等智能光伏終端及部件產品。力爭到2023年,全省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產能突破80GW,產量保持全國領先。
新能源汽車產品:落實《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文件規劃,爭取到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比重10%;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超過40%。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綠色建材產品:重點發展高強高耐久混凝土、真空節能玻璃等綠色建材產品。大力發展輕質、高強、保溫、防火多功能一體化裝配式墻板以及節能門窗、幕墻等圍護結構體系,提高外墻復合保溫墻板、輕質內墻板、集成式一體化外墻及屋面系統等裝配式墻體部品部件的通用化、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水平。
(六)綠色制造數字賦能行動
1.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和試點示范。圍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核心需求和關鍵場景,利用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數字孿生等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深入實施智能制造,持續推動工藝革新、裝備升級、管理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支撐構建制造業轉型新生態,深化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應用。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支持加大能源管控信息化系統建設。在汽車、電子、機械等行業推動打造數字化協同的綠色供應鏈。(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探索建立數字化碳管理體系。加強信息技術在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監測等領域的應用。完善全省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完善我省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數據匯聚、共享和應用。(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以數據為驅動提升行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管理服務水平,引導企業開展碳排放數據監測分析,建設數據驅動的綠色制造體系。(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負責)
3.推進“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鼓勵電信企業、信息服務企業和工業企業加強產業合作和供需對接,發揮信息基礎設施綠色賦能作用,圍繞企業碳減排需求開展業務拓展和跨界合作。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生產流程再造、跨行業耦合、跨區域協同、跨領域配給等提供數據支撐。面向重點行業與能源管理、節能降碳、過程減排等典型場景,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助力重點行業及區域節能減排、提質降本增效。(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8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
能源管控信息化建設: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持續推動能源管控中心建設,通過在線監測設備收集數據信息,借助網絡傳輸至數據中心進行匯總分析,實現能源資源動態監測、精準控制和優化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
工藝設備升級改造:支持流程型高耗能生產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加快企業生產線全線、系統改造。加大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等在能源管理、節能降碳、過程減排等各個環節的應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高企業節能減碳能力。
培育綠色制造新業態:培育推廣“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通過采用實時監控、模擬仿真、智能控制、智能決策、系統優化等方式,改變傳統行業生產運營模式,提高生產效益和環境效益,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實現節能提質增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三、重點行業實施路徑
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深入推進碳達峰工作,嚴格落實產能等量和減量置換政策,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優化提升產品結構和質量,全面提升行業用能效率,推進低碳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構建產業資源能源循環耦合體系,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實現工業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一)鋼鐵行業
(二)建材行業
(三)石化化工行業
(四)有色金屬行業
(五)裝備制造行業
(六)電子信息行業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政策體系
建立健全有利于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完善工業領域碳達峰促進機制。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發揮稅收對市場主體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作用。建立完善工業領域能源消費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推進碳排放數據與各類統計數據的共采共享,加強碳排放數據統計分析,提升工業應對氣候變化管理工作精準化水平。
(二)強化資金支持
統籌安排省、市級專項資金,支持工業領域碳達峰重點節能降碳項目、關鍵技術攻關及重大課題研究。加強對工業領域碳達峰的金融支持,用足用好碳減排等金融政策工具,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建立工業節能減碳重點項目庫,利用綠色信貸加快重點行業節能提效改造,引導支持一批改造提升項目。
(三)完善服務機制
推進綠色低碳認證及評價,以低碳消費帶動低碳生產。強化低碳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本地綠色低碳服務機構,面向企業、園區提供咨詢、評價、診斷、培訓、托管等“一站式”服務。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碳達峰碳中和解決方案、碳資產管理、碳排放核算、碳足跡認證等專業化綠色低碳服務模式。
(四)加強能力建設
開展工業領域碳達峰相關培訓,打造企業綠色低碳人才隊伍,強化碳排放管理水平,提升降碳基礎能力。鼓勵開展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提倡企業進行自愿性碳排放評價,鼓勵引導企業公開或依法披露碳排放信息,提升工業企業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整體能力。
五、組織實施
(一)統籌協調
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對碳達峰相關工作的整體部署,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有力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體系。省有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對各市的引導協同,定期開展跟蹤調度評估,確保工業領域碳達峰相關工作部署有效落實。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及相關研究機構的橋梁紐帶作用,助力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加快低碳轉型。
(二)壓實責任
將工業領域碳達峰相關指標納入全省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考核評估體系。各市結合自身工業發展實際,編制本地相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大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持力度,切實做好本地工業碳達峰工作。引導企業提高低碳發展意識,落實主體責任,推進節能降碳工作落實。指導重點用能及排放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制定并實施企業碳達峰行動計劃,明確任務舉措,推進節能降碳項目實施,發揮頭部企業示范引領作用。
(三)深化交流
加強區域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交流,鼓勵重點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探索共建碳達峰碳中和創新合作平臺,聚焦節能降碳技術裝備、綠色制造系統集成等重點方向,促進創新資源有效聚集。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低碳發展,比學先進地區、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典型經驗和模式,探索企業間或園區間開展綠色低碳合作,實現節能降碳增效。
(四)加強宣傳
利用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中國水周、六五環境日等,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推進節能降碳服務進園區進企業,統籌實施技術交流推介、能源管理培訓、節能降碳診斷服務等工作,開展政策標準宣貫和供需對接。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鼓勵企業組織碳減排相關公眾開放日活動,引導建立綠色生產消費模式,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營造良好環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