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注意到,比亞迪的季度銷量近期首次超過了美企特斯拉。在這背后,“航運大戰”也打得如火如荼。
據英國《金融時報》1月8日報道,由于運車船只短缺,船運價格已被推至創紀錄高點,進而延誤了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歐洲。
專門追蹤歐洲電動汽車銷售的分析師馬蒂亞斯·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稱,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的銷量增加,它們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一直在穩步擴大。但在去年9月至10月期間,中國品牌汽車在歐洲的份額幾乎沒有上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運輸問題。
“新冠疫情期間,購車需求降至近期歷史低點,船運公司見機報廢了許多用于運輸汽車的老舊船只,從而限制供應,盡可能維持船運高價。”施密特解釋稱。船舶經紀公司Braemar的數據顯示,2020年報廢的“純汽車和卡車運輸船”比2016年以來的任何一年都多。
然而,全球汽車需求恢復速度快于預期,再加上中國出口的大力推動,船運行業正面臨船只短缺的問題。
“全球汽車航運相當火熱。”一家全球大型汽車分銷商的高管補充稱,運營中的船舶數量仍比疫情前水平低約10%。“汽車制造商正在恢復生產,再加上中國出口(推動),航運正在開啟一場大戰。”
根據船運代理Clarksons的數據,預計在2023年,跨洋運輸的汽車數量已經增長17%,打破2018年的紀錄,達到了2340萬輛。其中,歐洲汽車進口增幅最大,在2023年期間增長了40%,中國全年汽車發貨量預計將達430萬輛。而在歐洲賣出的電動汽車中,約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大陸,它們有的是特斯拉、比亞迪和極星,同時雷諾、寶馬和沃爾沃也在華生產一些車型,然后銷往歐洲。另外兩大出口國則是日本和韓國。
不過,船運資源短缺也導致每日租賃價格上漲至11.5萬美元,比2022年高出10%,比2019年高出7倍。
Clarksons研究主管斯蒂芬·戈登(Stephen Gordon)表示,船運行業目前正在“努力追趕”:“市場非常緊張。部分原因是,很多汽車被運往四處……卻沒有多少新船進入市場。”他補充說,2023年下了80艘新船訂單,但需要大約三年時間才能交付。
分析師表示,盡管許多汽車制造商都在將汽車運往世界各地,但近期短缺對向歐洲出售電動汽車的中國品牌影響尤其大。中國企業增加了出口,在沒有歐洲工廠的情況下,車企主要依賴海運出貨。盡管許多中國企業計劃在歐洲當地建造工廠,但這些工廠要到本世紀二十年代后期才能開始生產汽車。
《紐約時報》關注到,比亞迪等中國車企正加快布局海外。去年12月22日,比亞迪宣布將在匈牙利賽格德市建設一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該基地將分階段建設。這將是中國車企在歐洲建設的首個生產基地。
在歐洲建廠除了可以使比亞迪避免歐盟的“原產地規則”關稅,同時還能避開法國最近剛制定的傾向性政策。2023年9月底,法國政府推出電動汽車補貼新規,12月又進一步出臺符合補貼標準的車型名單,一些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車型被排除在外。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認為相關措施對歐盟域外生產的電動汽車構成歧視,損害了包括法國消費者在內的各方利益。
惠譽評級指出,隨著歐盟反補貼調查持續發酵,海外政策風險上升對部分中資車企影響較大,汽車及產業鏈企業出海建廠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來源:觀察者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