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經濟而言,受土耳其大地震影響最大的不是產出,而是物流運輸及其格局,特別是對國際油氣能源運輸格局、油氣管道布局的沖擊,這種影響可能會相當深遠。大地震后,土耳其作為國際油氣運輸樞紐的地位能否保持值得關注,這也給抬升土耳其國際油氣運輸樞紐地位的構想投下了陰影。
2月6日、7日發生的大地震迄今已經奪走了土耳其、敘利亞兩國數萬條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估算的受影響總人數超過2600萬人,給土耳其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帶來重創。
多年來,土耳其經濟增長業績頗為炫目,曾被國際市場視為最熱門、最有前途的新興市場國家之一。然而,自2013年達到9575億美元之后,以美元現價計算的土耳其名義GDP總體趨向萎縮,2014年至2020年一路下降至7201億美元,尚不及2008年的7708億美元,此后雖然有所反彈,但2022年土耳其名義GDP(8535億美元)仍不及2012年(8801億美元),人均GDP(9961美元)不及2008年(10778美元)。曾經被遏制的高通脹和貨幣快速貶值卷土重來,土耳其通貨膨脹率之高位居世界前列??紤]到土耳其全國失業率和貧困率分別高達10.8%和17.1%,為經合組織國家相關指標之首,此時此刻又遭大地震打擊,土耳其經濟前景黯淡。
對世界經濟而言,土耳其、敘利亞兩國經濟規模在全球經濟版圖上占比較小,不足以產生較大沖擊。不過,對整個世界經濟而言,受大地震影響最大的不是產出,而是物流運輸及其格局,特別是對國際油氣能源運輸格局、油氣管道布局的沖擊,這種影響很可能會相當深遠。
土耳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是國際貿易物流運輸的樞紐。特別是世界最大能源進口消費區歐洲和中東、中亞—里海兩大油氣能源富集區分居土耳其兩側,這一區位使得土耳其成為國際能源運輸特別是油氣管道運輸的樞紐,國際政治的角逐又進一步抬升了土耳其作為國際油氣運輸樞紐的地位。
不過,該國位于多個地質板塊交匯之處,地殼斷裂帶眾多,96%的國土位于地震帶上,地震風險高。這場大地震后,市場預期會將相關風險計算在內,土耳其已建成和擬建設的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價值將因此受到影響,投資建設的融資成本等將顯著上升。
當前值得關注的是大地震對國際油氣管道布局的影響。土耳其最重要的油氣運輸樞紐港、中亞原油出口門戶杰伊漢港雖然不是這場地震的震中,但離震中不遠,而且因這次地震而關閉。這座港口是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Baku-Tbilisi-Ceyhan,簡稱“巴第杰管道”、BTC)和基爾庫克—杰伊漢兩大輸油管道的交匯點,其中巴第杰管道設計年運輸能力5000萬噸(約100萬桶/日),基爾庫克—杰伊漢管道設計運輸能力150萬桶/日。實際運營中,僅巴第杰管道一路原油輸送量2021年和2022年就已分別達到20047萬桶、22439萬桶,船期數據顯示地震前夕該港原油船貨流量在100萬桶/日左右。大地震后,土耳其作為國際油氣運輸樞紐的地位能否保持值得關注,這也給抬升土耳其國際油氣運輸樞紐地位的構想投下了陰影。
受大地震影響,歐洲油氣供給“去俄羅斯化”的計劃或將更多地依賴北非、西非,而不是如同以前構想的那樣大量依靠取道土耳其、繞開俄羅斯的中亞—里海油氣。
這一歐洲油氣進口來源的中長期變動,不僅可能給北非、西非的政治格局帶來沖擊,也意味著歐洲能源供給困局中長期將進一步加劇。從經濟角度看,俄羅斯是歐洲就近獲取豐裕廉價能源供給的最佳選擇,也有能力自主保持國內基本秩序,而西亞、北非、西非政局極易動蕩,如果歐洲油氣進口路線變更,那么對歐洲而言并非最佳選擇。
1973年石油危機,當時的歐洲之所以對阿拉伯地區石油輸出國的要求全盤接受不敢有異議,是因為那一年整個西歐能源消費的93%依賴后來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供給;彼時歐洲之所以如此一面倒壓倒性依賴中東石油,是因為在美國主導的“冷戰”格局之下,歐洲與鄰近的蘇聯油氣“脫鉤”,全面轉向中東石油又無可替代。殷鑒未遠,歐洲此番會不會重蹈覆轍呢?
作者梅新育系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