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不僅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了較大沖擊,也對全球生產和需求造成沖擊。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經濟在前一階段經受住了考驗,重點項目復工率、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等均強勁回升。沖擊和挑戰沒有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穩中向好的基本趨勢,其堅實基礎就來自于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當前,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境外疫情暴發增長態勢仍在持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更需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效挖掘和激發強大內需潛力。
科學認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內需潛力
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內需潛力是長期積累培育、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初步搭建了超大規模經濟體的構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改革釋放內生動力,不斷發展壯大自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保持經濟健康穩定增長,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加快結構調整步伐,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逐步形成和顯現出來。
一是需求結構不斷優化,內需驅動特征更為顯著。2008年以來,我國需求結構漸趨優化,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協同性明顯增強。在內需結構上,近年來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上述變化使我國國內市場不斷擴大,經濟增長的平穩性、可控性顯著提高,有效增強了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
二是消費升級步伐加快,消費需求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達10276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突破41萬億元,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向發展型、享受型和品質型消費升級,服務化、品質化和多樣化消費需求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眼下,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汽車、家用電器等家庭耐用消費品銷售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擁有量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相關消費仍有巨大增長空間。進一步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大且增長潛力大,對中高端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增長快,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重要方面。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構成了我國中高端商品和服務的主要消費主體,對質量更優、性能更佳和內容更豐富的消費需求增長更快,推動商品與服務消費擴容提質、服務消費比重提高,為持續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提供堅實基礎。
三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新領域投資增長空間大。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投資結構優化和投資質量提升步伐加快。補短板、促轉型領域的投資增速明顯加快,成為支撐投資整體平穩較快增長的基礎。2019年,我國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9%,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37.2%,信息傳輸業投資增長17.4%,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7.3%;社會領域投資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我國投資需求仍有較大增長空間。比如,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平相當于發達國家的20%至30%,在民生領域、區域發展方面,還有大量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同時新的投資機會層出不窮,新投資領域不斷涌現,以5G技術、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圍繞都市圈、城市群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品質的基礎設施建設正步入快車道;隨著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推進,關鍵技術、高端裝備和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等領域的投資力度將不斷加大。
四是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內需潛力釋放。在消費端,近年來隨著新消費模式的興起和傳統消費模式的轉型,消費者的消費成本更低、消費模式更加便利。網上消費的快速發展,使得消費活動面對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極大減弱,“指尖消費”隨時隨地可以發生。特別是疫情期間,外出聚集式消費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在線消費在滿足居民基本消費需求、保障基本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消費者的在線消費習慣也在加快形成。近年來我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網絡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此外,線上線下消費的融合發展實現了線上便捷和線下良好體驗的優勢整合,更好滿足了消費者全方位的消費需求。同時,對消費信息的及時響應使得供給創新效率更高、更有針對性,為消費潛力的釋放創造了良好條件。在企業端,隨著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數字經濟、共享經濟、3D打印、無人工廠等新生產模式不斷涌現,拓展了基礎設施和產業投資的空間,不僅釋放了過去無法實現的潛在需求,還催生了很多新的需求,構成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動能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提升,明顯高于同期GDP的增速。
五是綜合成本優勢突出,供需協同性強。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我國的規模經濟優勢比較突出。我國擁有廣大地域、14億人口,擁有大規模要素供給、大規模市場容量,使大規模布局生產能力成為可能,并且隨著國內統一市場建設、完善營商環境取得積極進展,規模經濟優勢更加鞏固。還要看到,近年來,我國一般勞動力成本確有上升,但在中高端人才成本上我國仍有優勢,每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700萬人,供給充分。同時,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這為我國供給體系有效響應需求變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而能夠形成供需協同推進的局面,進一步擴大了市場邊界。
多措并舉充分挖掘和激發內需潛力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對我國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特別是在全球疫情快速擴散蔓延而導致我國發展外部環境更為復雜的情況下,要有效對沖疫情影響,防止疫情短期沖擊演化為長期趨勢,更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多措并舉充分挖掘和激發內需潛力,保持經濟穩定運行。
一是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近期要根據形勢變化,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加快恢復生產生活正常秩序,暢通物流人流,加快恢復生產-流通-消費的社會大生產循環。在促進經濟恢復常態的同時,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使內需潛力得以充分釋放。要按照《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的部署,大力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則和做法,釋放生產要素潛能;積極擴大開放,進一步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保持和鞏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實現供給與需求、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
二是著力提振消費回補意愿和信心。最近一段時期,從中央到地方,進行了一系列政策創新,迅速推出了一批促進內需潛力釋放的舉措。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并提出了19條措施。南京、濟南、寧波等地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消費券,還有一些地方提出試行周末2.5天彈性作息,引導職工周末外出休閑度假等。要積極對沖疫情影響,必須著力提振消費回補的意愿和信心,通過及時公開發布疫情防控信息、科學調整防控措施,鼓勵各地多措并舉,謀劃線上線下促消費活動,積極引導消費者安全、放心和便利消費。
三是積極培育和拓展消費新增長點。適應當前消費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的大趨勢,積極推動相關消費擴容提質。加快推進智能汽車、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等新型信息產品的發展,促進基于5G技術的信息服務消費發展,鼓勵綠色節能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促進包容審慎監管與開放準入有效結合,對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和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從而更好滿足快速增長的服務消費需求。
四是進一步提高投資的精準性和投資效率。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加快補上重大公共衛生服務等領域的短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促進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瞄準不斷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和城市品質,加大有效投資。大力度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考慮適當提高對加裝電梯等適老化改造的補貼,增加地方專項債的支持。加快推進城市地下管廊建設,增加公共衛生、醫療照護、社區服務等方面的投資,提高城市宜居水平。著眼城市群、都市圈發展,加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補齊農村生產和消費基礎設施短板。
五是加快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暢通低收入群體向上流動渠道,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還要努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促進居民實際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要健全勞動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機制,對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的貢獻給予準確回報,加快健全面向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的收入激勵機制。
(作者:孫學工 王蘊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