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報告高度概括出我國‘雙碳’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要措施,進一步堅定了實現‘雙碳’目標的決心,指明了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降碳之路。” 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一級咨詢潘荔表示,“電力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產業和公共事業,既是碳排放的重要行業,又是碳減排的重要領域,電力綠色低碳轉型是支撐全社會實現‘雙碳’的關鍵。”
未來電力行業要支撐工業、建筑、交通等相關領域的碳減排任務
潘荔指出,目前,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
據介紹,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和挑戰。
“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約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煤電為主的電源結構是客觀存在。電力行業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約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四成。” 潘荔說,我國新能源裝機建設速度世界最快,建設規模世界最大,即便如此,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碳鎖定效應”依然會影響我國能源電力低碳轉型進程。
能源生產的電能化和能源消費的電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未來電力行業不僅要承擔自身碳減排責任,還要支撐工業、建筑、交通等相關領域碳減排任務,責任重大而艱巨。
已快速實現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
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電力生產、消費、技術、體制機制等方面低碳轉型已取得積極成效,實現了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碳削減效能的不斷提高。
特別是在穩妥有序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面,我國成功探索出適合中國實際的經驗和道路,即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分別為11.2億千瓦、2.6萬億千瓦時,比重分別為47.0%和34.5%,較2011年分別提高19.3、17.0個百分點;達到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億千瓦,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煤電體系;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供電標準煤耗達到301.5克/千瓦時,比2011年下降27.6克/千瓦時;全國單位火電發電量、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由2011年的900克/千瓦時、742克/千瓦時分別下降到2021年的828克/千瓦時、558克/千瓦時。
“在世界最大裝機、最大發電量、最大電網規模、最大煤電規模等等高難度條件下,快速實現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通過結構調整、節能降耗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成效來之不易,付出了很大努力。” 潘荔說。
潘荔指出,下一步,電力行業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加快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在電力系統呈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的“雙高”特征,努力克服保障電力供應和大電網安全的壓力,持續推進煤電清潔高效靈活發展,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始終把發展非化石能源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發展有規模效益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開發和大規模消納,通過創新驅動,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預計2035年電力裝機結構將明顯綠色低碳,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67%左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