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納入企業2022年度碳排放履約情況公告顯示,天津國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履約。這得益于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搭建的電力雙碳中心為該企業出具了政府認可的年度碳排放核算報告。
近年來,國網天津電力認真貫徹落實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部署,整合政企產學研各方資源,系統謀劃推動電力“雙碳”工作,于2023年6月正式啟用位于河北區博愛道的電力雙碳中心。該中心融合“雙碳”運營服務、能源大數據服務、電力營商環境運營管理、電網建設指揮、企業智庫、媒體融合、電網應急調控、電力應急指揮、“雙碳”技術研發及成果展示、電力交易十大中心功能,是國網天津電力建設電力“雙碳”先行示范區的標志工程,將全方位服務天津市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搭建“雙碳”服務平臺
助力客戶綠色用能
年初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不斷擴大,原材料供需猛增。7月份,位于天津市寶坻區的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特瑞”)迎來鋰離子電池材料生產高峰。
電力雙碳中心的雙碳支撐服務平臺為貝特瑞提供了節能降碳方案。“電網企業分析了我們的用能數據,結合生產線工作流程制訂了減碳方案,還建議我們引入余熱回收技術,進一步實現節能減排。目前,貝瑞特余熱利用一期工程為企業每年減少燃氣使用超過26.3萬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500噸。正在建設的二期工程將實現企業余熱供暖全覆蓋。”貝特瑞電氣部負責人許鋒介紹。
雙碳支撐服務平臺是電力雙碳中心為企業客戶打造的低碳管理工具,能夠為客戶提供碳減排、碳資產運營、碳排放交易、碳評估認證等服務。目前,該平臺累計邀請來自制造、零售、房地產等20個行業超過2萬家企業入駐,構建了規范統一的碳排放核算檢測體系,實現多維度透視碳排放情況,助力企業降碳增效、綠色發展。
電力雙碳中心還納入了電力交易功能,為客戶提供綠電交易服務。6月底,2023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舉辦。論壇場館方與新能源發電企業完成綠電交易,達成交易電量100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320噸,減排二氧化碳800噸,實現夏季達沃斯論壇活動場館首次活動期間100%綠電供應。
電力雙碳中心不斷拓展雙碳支撐服務平臺應用范圍,精心打造了碳普惠微信小程序“津碳旅”。該程序以居民客戶為主體,設立減碳行為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公眾參與減碳行動,引導形成良好的用能習慣。
深化電力數據應用
提升供電服務品質
7月15日,在電力雙碳中心能源大數據中心的顯示大屏上,天津市各行業、企業的用電量曲線清晰展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生產用電量穩步增長。從電力數據看,95%以上的專精特新企業加快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發展勢頭強勁,教育、體育和娛樂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發展逐步回升。”國網天津電力數字化部監測分析處負責人劉寧介紹。
能源大數據中心歸集了全國近25年來46個細分行業的省域能源消耗、經濟運行等統計數據,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打造“政府提需求、中心做產品、平臺推發布”的合作共創模式。該中心面向政府、企業等推出“應急減排企業監測”“電力看經濟”“社區用能指數”等大數據產品35項,助力政府科學決策和企業高效運轉。
6月26日,濱海新區供電公司員工收到了能源大數據中心發出的告警信息,顯示中新生態城某小區獨居老人王奶奶家中的用電數據異常。供電員工立即聯系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查看,發現老人近期前往親戚家居住,因此家中用電量大幅下降。“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我們動態掌握有意愿接受服務的老年客戶的姓名、電表戶號等信息,將這些數據納入電力大數據異常預警系統,輔助我們開展獨居老人關愛服務。”濱海新區供電公司數字科創中心主任王斌介紹。截至目前,該公司以“社區用能指數”產品為基礎延伸開展的關愛老人服務已覆蓋中新生態城的39個小區,累計為老年客戶提供關愛服務1300余次。
聚焦電力可靠供應
增強應急處置能力
7月21日,天津遭遇暴雨,局部地區出現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國網天津電力密切關注電網運行狀態,做好電力調度控制及應急準備。
依托電力雙碳中心,國網天津電力打造的電力備調中心能夠兼顧日常和緊急狀況下電力調度控制工作的不同場景,以分鐘級速度完成天津電網調度指揮權切換,滿足應急情況下指揮、電力調度等工作需求,實現不同地理位置上電力調度控制系統的安全備份。
國網天津電力聚焦能源保供,在電力雙碳中心建成應急指揮中心。7月11日,一場以應急物資跨區域支援為主題的演練在應急指揮中心舉行。參演人員根據上級指令,啟動線上視頻應急會商,協調位于濱海新區、津南區、武清區的3個城市供電網應急搶修中心啟動物資應急預案,開展跨區域物資援助。3個城市供電網應急搶修中心分工協作,完成預定演練任務。
今年入汛以來,面對京津冀地區持續高溫天氣和海河流域防汛形勢,國網天津電力發揮應急指揮中心網絡通信系統、可視化調度系統、預警報告系統等技術優勢,加強扁平化多級聯動,強化3個城市供電網應急搶修中心之間在人員、物資、裝備等方面的協同配合,為保障京津冀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做好準備。(潘冬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