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著名核動力專家,96歲的彭士祿院士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
他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無不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他勇攀高峰、銳意攻關的奮斗精神,“重行動、不空談、埋頭苦干”的工作作風,甘做拓荒牛、“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高尚情懷,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
拓荒牛:“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
彭士祿家里有三件寶貝: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研制成功紀念盤、核電站核島模型、拓荒牛雕塑。他說,“我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我屬牛,永遠是一頭核動力領域的拓荒牛”。
1958年,中國打算啟動核動力潛艇工程項目。蘇聯以中國不具備條件為由拒絕援助。毛主席豪邁地講:“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彭士祿和同事們深受鼓舞,滿懷激情投入核潛艇的研究論證工作中。
沒有核潛艇資料,就參考國外核電站搞理論研究、方案設計;缺乏核專業人才,就邊研究邊打造人才隊伍;為了驗證一個參數,他們常常三班倒,夜以繼日地連算好幾天……
核動力反應堆是核潛艇的心臟,彭士祿等提出建設陸上模式堆,即按艇體艙段的實際大小建造一個1:1全尺寸反應堆,進行核動力裝置的各種性能試驗,雖然比直接建核潛艇要額外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但這樣能進行科學驗證,充分釋放風險,確保核潛艇研制一次成功。這一思路最終被采納,并成為確保我國核潛艇順利研制的關鍵一環。
1970年8月,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達到100%滿功率運行;4個月后,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斗序列。
上馬兩年后開工,開工三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國人創造了世界核潛艇史上罕見的速度。
隨后,彭士祿又做起了核電開發的拓荒牛。他力主搞壓水堆,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時任總指揮的彭士祿提出了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為大亞灣核電站的上馬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研究潛艇核動力到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從指揮大亞灣核電站籌建到自行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商用核電站秦山二期,彭總的每一步都是別人未曾走過的路,他重行動,不空談,埋頭苦干,開拓進取。”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退休職工陳善科說。
“彭拍板”:“錯了我負責,功勞是大家的”
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彭士祿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問題,無論爭論多激烈,風險有多大,他都敢于拍板,也因此有了個“彭拍板”的雅號。
他只要有七分把握就拍板,余下三分風險通過實踐來解決;當場不能拍板的,回去后立即研究,很快拍板,絕不拖拖拉拉。他常對同事們說:“錯了我負責,功勞和成績是大家的。”
彭士祿敢于拍板,并非“盲動主義”,也不是心血來潮,他手里有三張牌:
第一張,數據牌,對核潛艇、核電站的每個系統、每個部件都了如指掌,重要數據都親自計算一遍,做到心中有數;第二張,簡單牌,凡事越簡單越好,做事要做減法,把復雜的工程問題和經濟問題做最簡單的求解;第三張,團隊牌,依靠團隊的力量、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時間是生命、是效益、是財富。有些問題只有趕快定下來,通過實踐再看看,錯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這比無休止的爭論要高效得多。不怕拍板,不怕拍錯板,因為拍錯板可以改,最怕不拍板。”彭士祿說。
拍板的同時,彭士祿更是身先士卒,為核動力事業奉獻了一切。
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試驗期間,他把被子搬進廠房,24小時連軸轉,以便隨時發現、分析試驗中出現的各種情況,當場解決問題。
核潛艇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時,他隨艇出海,臨行前,對妻子說:“放心,這次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萬一喂了王八,你也別哭。”
49歲那年,他在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但他不到一個月就出了院,又開始超負荷工作起來。晚年時,他基本失去胃功能,只能插一根鼻飼管提供營養。
有人問他“值得嗎?”他斬釘截鐵地回答:“值得!為了核潛艇,付出一切都值得,就是死了也值得!”
“百家姓”:“能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彭士祿1925年生于廣東海豐,父親是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特殊的成長經歷造就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他3歲母親犧牲,4歲父親就義,童年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先后輾轉被送到20多戶百姓家里寄養;他14歲參加革命,是一名抗日小戰士;1940年被送抵延安,一邊參加勞動,一邊刻苦學習;1956年被送到莫斯科動力學院進修核動力專業,從此與核動力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煉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幾十位‘母親’給我的愛撫,感染了我熱愛百姓的本能;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艱苦拼搏、直率坦誠的習性。”彭士祿說,“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
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時,彭士祿堅持沖在最艱苦、最危險的第一線,現場指揮、現場拍板。一身工裝、一身汗水,他與技術人員、工人一起爬上爬下,一起扳螺釘、接線頭,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一個熟練的安裝工人。
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期間,他與大家一起加班加點,一起抽煙、喝酒、品茶、聊天,哪里有問題、有矛盾,他就出現在哪里,千方百計為工人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
有人稱他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堅決不同意。“‘之父’的說法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科學,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顆螺絲釘。”彭士祿說。
201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后,他將全部獎金捐獻給組織,作為人才獎勵基金,并要求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后經多次勸說,才同意命名為“彭士祿核動力創新獎”,獎勵在核動力領域取得重要創新成就的年輕人。
“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給了農民,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給了我要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熱血。”彭士祿說,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