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14日報道據厄瓜多爾拉丁美洲新聞社近日報道,能源轉型進入到一個新的技術周期,在此期間,能源產業的商業模式和世界市場擴張將會發生質的變化。
報道稱,雖然能源轉型確實造就了一個全新的能源產業,使其利潤在2015至2019年增長了9.7%,但可再生能源的形勢卻令人關注。總的來說,儲存能量所需的電池需要鋰和鎂等金屬,這些金屬主要存在于發展中國家。
雖然目前最大的鋰生產國是澳大利亞,但該金屬儲量排名靠前的國家分別是:玻利維亞(2100萬噸)、阿根廷(1930萬噸)、智利(960萬噸)、美國(790萬噸)、澳大利亞(640萬噸)和中國(510萬噸)。
這些數據表明,在這個新的技術周期中,采掘業將得到延續,這個趨勢并不一定意味著與自然完全和諧的關系。相反,需要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的生態影響將在南半球(尤其是美洲大陸國家)中得到體現。這種情況必然需要審查政府將在該地區(特別是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長期采取的政策,以衡量對土地、特別是居住在當地的土著群體的影響,以及地區增長和發展對原材料的歷史性依賴。
報道還稱,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國需要(重新)思考能源轉型的實施方式,以便前者成為重構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全球范式,并為生產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轉型開辟道路,而不是把能源轉型簡單地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在全球范圍內,化石燃料仍然是電能的主要來源,包括煤炭、天然氣和石油,2019年占全球能源產量的63%。相比之下,同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產量的37%。
更具體地說,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有所增長,大部分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裝機容量都在亞洲大陸,主要是在中國,其次是歐洲和北美。
報道認為,新能源行業多次被認為是擺脫當前新冠疫情危機的方法之一,前者作為一個新的投資領域,未來可能會有盈利,重新激活世界經濟。然而,現實表明,疫情迫使多個國家減少能源轉型的努力。特別是,將化石資源用于能源生產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總的來說,從全球來看,從2020年第2季度開始,大部分國家的煤炭消費量都有所增加。雖然煤炭消費量普遍增長,但中國和印度的增長尤其顯著。
報道評論稱,預計煤炭和天然氣使用量的增加可能會開啟新的化石燃料短周期。在歐洲,發電所必需的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進而導致該地區出現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將被推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可能性也受到了影響。(編譯/王露)
評論